Oct 29, 2005

新的領悟

所謂陰陽非有無之別
俗謂無為陰 非是真無
無者 渾沌也

陰陽皆為用
陰者 無之用也 陽者 有之用也
渾沌 方為無用

天啊....我覺得我真是越來越聰明了...(自以為)
居然在半夜三點多一邊寫教材 一邊悟哲學....

Oct 25, 2005

第四屆民族音樂創作論壇

在頒獎的同時也約略聽到了新作品的式樣與風格,不敢批評作品水準,但確實可以感受的到不同作曲者卻為了同樣的"傳統風格的新作曲手法"來進行創作,
不知是評審只入圍了這樣同類型的作品,還是新的國樂作曲者所認為好聽的國樂??

與會有很多很不錯的名家,但兩天的講座聽下來
似乎有種閉門造車之感, 一股腦兒的吹捧某種民族精神的高貴
有少數人發言相當精練 但卻不符合台上幾位"名家"的觀點
竟然就不給予適度的尊重
更有少數人發言就好像 糊年糕 一味兒地給台上名家吹捧....

由於這民族音樂創作獎是由傳統藝術中心所主辦
因此 若說對比賽作品特別偏好傳統的式樣
其實並無可厚非 只是在舉辦這場講座的同時
是否為音樂比賽的延續 或是單純為國樂創作的研討
就覺得舉辦單位的思路未必不夠清晰了

什麼是民族風格? 什麼是民族精神? 什麼是國樂創作之路?
若舉近代的國樂經典創作作品,
哪一個作品是作者精心研究傳統戲曲或是曲種之後的創作?
反而多半是作者歷經數十風霜血雨後 信手而來的妙筆吧

我覺得人即文化 文化的存在在於人 不在於知識或是文物
無論以地方音樂素材 以文學作品素材 甚至純音樂的創作
其間取材方面應無所謂的高下之分
除非所有中國人都不吃麥當勞 不吃牛排 不喝可樂咖啡
否則又為何要批判西方作曲手法
(當然 座談中的演說每人觀點皆有不同 我只是回應某些人的觀點吧)
為何國樂必然需要存在高度的旋律性?
難道古琴音樂中不是存在如此多的無旋律嗎

這座談中遍觀諸名家之論文與講演
只有 羅忠鎔 龔一 樊慰慈先生 三位的發表
敢於展現自己對音樂的研究 無視芸芸者的評價與浮見
其論文對於音樂創作上提供了直接 有個性 能夠實踐 的看法
我覺得這對於研討會來說 才是真正有意義的吧

其他的論述拆開到了最後 都不過是"民族"二字罷了
把民族大義或是國樂的神思當成了可以言諭 可以量化的目標
言詞生動 澎湃 但是對於音樂創作有何益焉?

Aug 25, 2005

蘇比克的海洋夢

經過了悠閒的四天
終於從菲律賓回家了,
其實第一次出國最大的感想是
讓台灣給國際朋友一個友好的印象吧,
整個旅途中慢慢了解這一種"小費哲學"
可以說這是一種禮貌吧,
這一種禮貌也許有些人覺得很"貪錢"
但我卻覺得這是一種可以贏得尊重,也讓別人的服務更加週到的好事
小費並不是必須的
但是如果你覺得他提供了讓你覺得愉悅,舒服的服務
那麼這個小費是讓他繼續這種服務的最佳鼓勵
只是畢竟第一次出國四天
有些時候還是經常忘了這個小動作
唯一記的的只是一直說"謝謝"
唉.....
下次一定要進步一點
菲律賓人跟台灣人一樣地有人情味
他們多數人相當認真在做好自己的工作
而且他們多數的人都能說英語
聽導遊說
之所以菲律賓經濟如此之壞
其罪魁禍首,就是政治的腐敗跟貪污
聽一聽,覺得台灣這方面也是一樣越來越糟糕

旅途中的小插曲,
我們兩天是在Grande島的麥克阿瑟度假村玩的
這個度假村的娛樂設施是韓國人經營的,
而住宿餐廳則是菲律賓人經營的,
一日下午
隔壁房的兩個朋友約我跟他們一起去Grande島旁的小島玩
這是他們上午騎沙灘車的導遊建議的
於是一行人六個到了服務台
詢問之下,一個管理這裡設施的韓國人說
因為我不是上午他們沙灘車的顧客
所以他不願帶我一起過去玩,
如果要去則要付1000披索(菲律賓錢)
我想,既然都已經到這兒了,這樣放棄實在很可惜
所以也問他是否能先一起過去玩
隔天再玩他們的沙灘車
一夥人用盡了英文字彙,終於讓那個韓國人聽懂了
誰知他卻不願意這樣做,
而且態度讓人感到十分的排拒與不友善,
討論之下,我說願意付1000披索
他卻又改口說,他們規定去小島玩是沙灘車的附加活動
所以仍然不願讓我跟去
(在這種大煞風景的情況下,我覺得還是應該讓可以去的人
能夠盡興的玩)
因此只好作罷...
結果因此對韓國的印象又讓我更差了,
後來我知道了娛樂設施是韓國人經營的
也感覺了韓國人的價值觀
他們不願意在沒有賺錢的情況下
為這個度假村增添設備
所有的水上摩托車、快艇、香蕉船、飛魚船都只有一個
顧客要玩就得要等
就連介紹書中的拖曳傘,也推託把設備運到島上的經費太高
而不願意送來...
完全沒有那種先投資再賺錢的觀念
做事只論會不會賺錢...
無怪乎世足賽時韓國人只知道要拿到名次
卻不論用的是什麼手段
不會為未來鋪路...
聽導遊推薦,下次如果要來菲律賓玩,不如去台灣人經營的佬沃
設備完善方面好很多...給大家參考一下囉

就在這沮喪的當下,
我只好跑去海邊浮潛,結果居然在只有2-3米的海中
撿到了一顆有點像鸚鵡螺的大貝殼
(誰知道的幫我認識一下是什麼貝)
真是塞翁失馬啊~

Mar 20, 2005

大約2005年前後寫的自我介紹

凡關於八卦、流行文化之屬,一概不在行。然而愛好頗為廣泛,興趣是藝術與音樂,嗜好親自動手與其相關的諸事物,專長是思考極為簡單的問題。最頭痛政客跟火星文(誰發明這種亂七八糟文字的應該要罰寫一本字典)。

個性有點嚴謹,不喜歡急躁,有警醒句一:『慢慢做永遠可以最快得到結果』,認為生命中應仍講求效率,又有警醒句二:『凡生活瑣事講求效率,才有時間能夠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對人希望以誠懇,對事希望以盡心,如果不能則不如不為。覺得欺騙跟敷衍的行為只是浪費大好生命,更厭倦那連自己都欺騙的性格。

退伍後在臺灣領著不低的薪水教了一年的竹笛,然後毅然抱著笛子跑到德國繼續學習設計(從戎又何必投筆呢?一笑)。到德國的目的是為了衝擊一下自己混沌不清的頭腦,希望某一天突然頓悟成為大師。不過也可能因衝擊太強烈反而導致腦震蕩、短期失憶等後遺症也說不定。 夢想自己可以像在階梯教室裡講課的教授一樣精通六國語言,領著兩三個博士頭銜,天高地闊地跟學生談論藝術,然後看著學生們如癡如醉的神情。但也很可能是看到學生們又吃又睡的慘狀...

然而數年過去了,設計原本於我如同一個巨大問號,如今,則只是變成了一個剝去外皮的鮮紅色大問號。原先只是牽涉到術業專長,如今則是人為何而生的抉擇問題。

設計是我的本行、是我頭腦運作的模式,可是骨子裡、血液裡緩緩流動著音樂的深沉。這曾是我人生中最不易平衡的兩難,然或許一個難題終於將成就一個人其獨特的性格吧。畢生熱衷音樂,從歐洲古典到傳統國樂再到哥德金屬,當中都有喜愛的音樂,覺得好的音樂就是能夠一聽再聽,而每次都能夠再當中發現新的能量。

連自己都覺得自己是個怪胎,沒事跑去旁聽大學哲學系的課講解佛洛依德,大三時就幾乎把系內的選修課修完,四年級時幾乎全選修系外的課。四年中把自己當成半個音樂系的學生,找了大陸演奏家學習竹笛,學了古典合聲學、指揮學。當兵兩年中正事不幹,倒是組織了部隊的合唱團,還成果豐碩。

僅管如此,要我解起物理數學題目,可真會要我的命,我爹娘偏偏又是一個教物理一個教數學,因此我徹底相信基因突變這種事。國中小時我因此是班上成績墊底的問題學生,一回家拿起課本,魂就飛到九天之外了,怪的是班上總是有那種過目不忘或是數理資優的高材生,自己只能望之興嘆,黯然神傷...

朋友對我最大的評語通常都是:『天啊...簡老師,好冷啊!』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老師"這兩個字就便成我的綽號,可能是因為我看起來有點嚴肅(?)吧。偶發一記冷笑話攻擊是我的秘密專長,說好聽是幽默,說難聽就是愛亂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