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 22, 2011

字裡行間的斧鑿痕跡

最近讀了幾十篇關於experience design的論文。由於這個領域是人機互動(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領域中的新方向,各家研究其實都還是處於一種渾沌的摸索狀態,其牽涉層面因此廣到從傳統設計理論到心理學、現象學、社會學、甚至商學等等等等。然而,正因為其領域仍然模糊,所以在讀各家的論文時,更感受到種種不同的"知識架構"。

其實心中有點稍稍的慶幸自己的指導教授算得上是這個領域中的箇中橋楚,雖然並不能完全同意他對於設計的理想,但是能看見他在這一大片知識海中,並不隨便的隨波逐流,也很慶幸這樣的一個指導教授,他希望我完完全全地自己去找博士研究的方向。這真的是很幸運的一件事。

前陣子寫完了一篇小小的論文,本來只是要以畢業設計為題材來寫作,但是自己一時求高心切,跟教授提議要用畢業設計的題材來寫關於motivation(產品使用動機)的內容。當時自信滿滿,覺得自己思路清晰,寫下去應該沒問題。但當我發現關於motivation在心理學中的研究已經如山那樣高的時候,我才發現到這個題目的嚴重性非同小可。勉勉強強讀了幾個著名理論,綜合上自己在畢業設計作品中得到的心得,加以檢討,算是理論在實務設計中的檢討吧,終於把論文寫完。

自己反覆讀了幾次寫成的論文,其中雖然思路邏輯上沒有什麼問題,但是自己對於寫作過程中的那種堆砌感,始終感覺很不舒服。彷彿自己在尋找各種材料,來滿足自己論文所需要的基礎。這顯然是不對的。然而,除非一個人已經讀了很多很多的書,否則這個問題是永遠存在的。

最近讀的論文越多,越能感受到各篇論文中,其作者的心思究竟如何。這真的是一點都無法隱藏的。最為普遍的,就是論文作者基本上都是企圖把別人的論文放到自己的框架下的。論文之間的引用正能夠看出這一弔詭的情緒。其中最糟糕的,即是其實該篇論文的本意並不為此,然而卻可以很容易地被誤解與誤用。或者更糟糕的,是隨意引用並解釋幾篇論文,然後直接切入作者自身的看法,彷彿這能夠賦予一個看法某種價值、或是某種深刻性,這顯然是虛無飄渺、毫無意義的。

包括自己的論文也極可能是有同樣類似毛病的 --- 論文寫作中斧鑿痕跡的毛病。有許多論文從引言就開始斧鑿雕刻,讀者完全不需要讀到最後,都能夠知道作者他心中強烈的執著到底是什麼。若是論文只是把一己的執著雕刻成一種論文的形式,那又有何"論"的必要呢?

我於是才了解到,真真正正的一篇論文談何容易呢!信手隨筆,略作一番自我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