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陰陽非有無之別
俗謂無為陰 非是真無
無者 渾沌也
陰陽皆為用
陰者 無之用也 陽者 有之用也
渾沌 方為無用
天啊....我覺得我真是越來越聰明了...(自以為)
居然在半夜三點多一邊寫教材 一邊悟哲學....
Oct 29, 2005
Oct 25, 2005
第四屆民族音樂創作論壇
在頒獎的同時也約略聽到了新作品的式樣與風格,不敢批評作品水準,但確實可以感受的到不同作曲者卻為了同樣的"傳統風格的新作曲手法"來進行創作,
不知是評審只入圍了這樣同類型的作品,還是新的國樂作曲者所認為好聽的國樂??
與會有很多很不錯的名家,但兩天的講座聽下來
似乎有種閉門造車之感, 一股腦兒的吹捧某種民族精神的高貴
有少數人發言相當精練 但卻不符合台上幾位"名家"的觀點
竟然就不給予適度的尊重
更有少數人發言就好像 糊年糕 一味兒地給台上名家吹捧....
由於這民族音樂創作獎是由傳統藝術中心所主辦
因此 若說對比賽作品特別偏好傳統的式樣
其實並無可厚非 只是在舉辦這場講座的同時
是否為音樂比賽的延續 或是單純為國樂創作的研討
就覺得舉辦單位的思路未必不夠清晰了
什麼是民族風格? 什麼是民族精神? 什麼是國樂創作之路?
若舉近代的國樂經典創作作品,
哪一個作品是作者精心研究傳統戲曲或是曲種之後的創作?
反而多半是作者歷經數十風霜血雨後 信手而來的妙筆吧
我覺得人即文化 文化的存在在於人 不在於知識或是文物
無論以地方音樂素材 以文學作品素材 甚至純音樂的創作
其間取材方面應無所謂的高下之分
除非所有中國人都不吃麥當勞 不吃牛排 不喝可樂咖啡
否則又為何要批判西方作曲手法
(當然 座談中的演說每人觀點皆有不同 我只是回應某些人的觀點吧)
為何國樂必然需要存在高度的旋律性?
難道古琴音樂中不是存在如此多的無旋律嗎
這座談中遍觀諸名家之論文與講演
只有 羅忠鎔 龔一 樊慰慈先生 三位的發表
敢於展現自己對音樂的研究 無視芸芸者的評價與浮見
其論文對於音樂創作上提供了直接 有個性 能夠實踐 的看法
我覺得這對於研討會來說 才是真正有意義的吧
其他的論述拆開到了最後 都不過是"民族"二字罷了
把民族大義或是國樂的神思當成了可以言諭 可以量化的目標
言詞生動 澎湃 但是對於音樂創作有何益焉?
不知是評審只入圍了這樣同類型的作品,還是新的國樂作曲者所認為好聽的國樂??
與會有很多很不錯的名家,但兩天的講座聽下來
似乎有種閉門造車之感, 一股腦兒的吹捧某種民族精神的高貴
有少數人發言相當精練 但卻不符合台上幾位"名家"的觀點
竟然就不給予適度的尊重
更有少數人發言就好像 糊年糕 一味兒地給台上名家吹捧....
由於這民族音樂創作獎是由傳統藝術中心所主辦
因此 若說對比賽作品特別偏好傳統的式樣
其實並無可厚非 只是在舉辦這場講座的同時
是否為音樂比賽的延續 或是單純為國樂創作的研討
就覺得舉辦單位的思路未必不夠清晰了
什麼是民族風格? 什麼是民族精神? 什麼是國樂創作之路?
若舉近代的國樂經典創作作品,
哪一個作品是作者精心研究傳統戲曲或是曲種之後的創作?
反而多半是作者歷經數十風霜血雨後 信手而來的妙筆吧
我覺得人即文化 文化的存在在於人 不在於知識或是文物
無論以地方音樂素材 以文學作品素材 甚至純音樂的創作
其間取材方面應無所謂的高下之分
除非所有中國人都不吃麥當勞 不吃牛排 不喝可樂咖啡
否則又為何要批判西方作曲手法
(當然 座談中的演說每人觀點皆有不同 我只是回應某些人的觀點吧)
為何國樂必然需要存在高度的旋律性?
難道古琴音樂中不是存在如此多的無旋律嗎
這座談中遍觀諸名家之論文與講演
只有 羅忠鎔 龔一 樊慰慈先生 三位的發表
敢於展現自己對音樂的研究 無視芸芸者的評價與浮見
其論文對於音樂創作上提供了直接 有個性 能夠實踐 的看法
我覺得這對於研討會來說 才是真正有意義的吧
其他的論述拆開到了最後 都不過是"民族"二字罷了
把民族大義或是國樂的神思當成了可以言諭 可以量化的目標
言詞生動 澎湃 但是對於音樂創作有何益焉?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