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台灣人缺少的,只是一部中性的《台灣史》。
台灣藍綠之間的「改朝換代」,看似有利於民主,但卻因此難有一個正確的時機,來完成這一部中性的《台灣史》。因為,任何有意去撰寫這段史書的人,都太容易被指控竄改歷史。而也因為這樣,早年的《台灣史》始終寫得輕描淡寫、不痛不癢。所幸,這個問題有逐漸改善的趨勢。許多真正中性的《台灣史》正在慢慢地完成,只是大眾還沒有能夠接觸與消化它。
李敖對台灣人的批判:「孬種! 」。
這很可能是真實的,但這是不合情理的批判。自古以來的英雄氣節、壯士豪情,都需要歷史來為它撐腰。即便是文天祥,也需要「留取丹心照『汗青』」。沒有與古人心意相通的歷史,再偉大的豪情壯志,都會因為孤單而枯萎 ─ 它們在現世是必然孤單的,但卻在歷史中吸取養分。
台灣人在歷史上的尷尬處境、被政治化的歷史、被第三流史家染指的歷史...台灣人當中的少數雄心壯志是連在歷史上都孤獨的,在現世上更是極其窘迫的 ─ 尤其當兩派政客都在電視上毫不知恥地表演著它們的『凌雲之志』時。
或許在台灣,未來終有一日能夠鍛鍊出絕對孤獨的英雄氣概,一種突破現世、突破歷史的鷹眼環顧。但這在目前是不可能的,為了台灣的氣概,需要的不是群眾暴力、不是政治口號、更不是玩世不恭的精神,它需要的,是一部中性的《台灣史》。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