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種手工藝對我都有無法抗拒的魅力,從手工打造的銼刀,到精雕細琢的漆藝,當看著工匠全神貫注在一個作品上時,他的作品也實實在在地反映出工匠的精神,而這,也就是手工藝的魅力所在了。
從這當中,也能看出手工藝、藝術、人工製作與設計這些行業的大不同。手工藝不等於人工製作,這是無論如何必須澄清的。如現代的人工量產小提琴,它僅僅是以人工機械性地反覆製作同一物件,而由於製作者並無對手中成品的進行檢討,或者,即便檢討也只是為了符合某個制定之標準,是以作品無法如手工藝那樣,能夠傳達工藝的精神。
又如或是從前各種民生必需品如草鞋、板凳、鐮刀等等的匠作,這些物品的出現,即便它顯得粗糙,卻是手工藝品,基於"發明"它的巧思故。然而這些工藝手法流傳之後,有些便失去了手工藝的精神,原因在於製作者僅僅為了生產出同一物件,其心思轉向節省工藝、加快製作速度。如同現代的人工量產一般,這並非是絕對錯誤的,然而它們的製作是不可與手工藝相提並論的。
藝術品與手工藝品也不同,手工藝品自然可以當成藝術品看待,但是它的初衷,仍然是為了製作實用物品為目的的。這當中還有一個更原則性的不同,即對待材料的態度不同。藝術的態度在於超越材料、超越技術。
以最傳統的藝術 ─ 油畫為例,即便手藝再高超,它所欲完成的,仍然是在手藝之上的繪畫內容自身,如人體、物體質感等等的表現等。是以在藝術史中,有所謂『矯飾主義(又譯為 手法主義)』,是西方藝術中,藝術家取消作品的精神內容 (當然,畫面還是有形象的),只留下技藝、手法、顏料等特性的藝術過渡時期。在矯飾主義中,雖然作品只剩下技藝、原料,作品所欲表現的仍非是技藝與原料,而是藝術作為概念的概念本身而已。
手工藝面對材料的精神則大為不同,我們不難看到,在手工藝的製作中,存在著許多"頑固"的堅持,也就是各種複雜手藝的必需性,這些手藝並非是為了手工藝的某種權威而保留的,它們之所以存在,是為了將材料發揮至某種極緻,所必須的。換句話說,手工藝的精神面對的,是性格鮮明的材料,與實用物品做出結合。木工是最明顯的例子,製作木頭工藝中,最重要、也最困難的,就是針對每塊木材本身的木料、木紋特性,運用最合適的手法,來製作適合這塊木料的作品。
這種面對材料的精神,與現代設計中的『材料合理性』是有所不同的,盡管現代設計極為注重材料之運用,但現代設計中的材料是一種有『屬性』的物質,相對,手工藝面對的材料是有『個性』的物質。其間當然是有自然材料與工業材料的差異,但是,它們真正的差異在於,手工藝希望發掘每一單一材料的深度,而現代設計往往需要駕馭在材料之上,Apple Mac pro 的鋁合金外殼便是一例,它必須不惜人工(甚至工人健康)地精緻打磨,以顯露一種美感。雖然同樣是精緻的工藝,但這種材料的非必然使用,是手工藝中極罕見的。
設計,它本身背後的精神必須是工業生產(或者,量產之企圖),否則它便只是一個過度模糊、無法討論的概念。最初的工業生產曾經企圖透過工業技術、以更經濟的製作方式模仿手工藝品,但是是失敗的,是以出現了美術工藝運動與新藝術等,鼓吹復興手工藝的時期。當我們回顧這個時期的設計作品,我們不由得懷疑它們究竟要算是工業產品或是手工藝品。美術工藝運動是無須懷疑的手工藝導向,新藝術風格的作品雖然運用了許多現代工業的材料,並嘗試接受現代工業技術,然而從其加工方式與作品少量製造的面向看來,它其實還是手工藝品。
真正的設計 (現代設計),要從包浩司開始,因為它為現代工業材料與加工技術,開創了一個全新的美學概念,一種簡單幾何與純粹材料的美感。包浩司的美學不應該像是美國設計理論那樣,僅僅只被視為是一種"風格"。包浩司的美學是真正將設計脫離手工藝的關鍵,透過簡單幾何與純粹材料,包浩司的設計主張:美感可以是非手工藝性的、美感的存在可以只是物質、色彩與形體的自身。在西方的美學發展中,包浩司從此創造了『平等』的美學 ─ 美並非屬於權貴的,而是眾人皆平等的。
從包浩司以後,設計開始真正與手工藝分道揚鑣、直至今日。雖然今日之設計已經淡忘包浩司的平等精神,又重新回歸到為了權貴而設計的美學之上,然而從這發展當中我們可以看到這種趨勢它發生的必然。因為,當包浩司追求平等,但是仍然企圖創造一種美學的同時,這種美學本身就已經遠離平民而去了。
今日,當我們回頭再看手工藝的時候,手工藝有著另一種不同的氣息,我們不會全然地將它視為是權貴階級的物品,我們更多地看到每一個作品如何展現它獨特的美感,而這是今日手工藝所特有的,這也就是後現代的精神 ─ 反對制式化的美感、企圖回到人的感受中。惟獨可惜的是,它有過分向藝術靠攏的傾向,忘卻了工藝手藝本身的可貴,又轉身追求某種凌駕於作品之上的美學。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