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p 25, 2015

雜筆創新

不知不覺間,我的「文獻資料庫」已經有超過兩千五百篇論文或文獻。記得有次去成大分享,老師問道:「設計師如果先看到了那麼多的設計,會不會做不出新的構想呢?」當然答案是肯定的。但是我卻認為,與其自己耗費那麼多時間做別人做過的事情,不如花時間去看別人是怎麼做的。這並非說實踐是不重要的,而是說,如果已經知道實踐有知識可循,那就不應土法煉鋼、閉門造車。

很遺憾的,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裡,許多事情被迫創新。甚至只重視創新的活動本身,而忽略實際上是否創新的結果。嚴格來說這並不是一件好事,除了財力與人力的浪費以外,人在被驅使的創新中,往往很少去認真檢視已經存在於現實中的事物。創新更給予腐敗的企業或制度一個拒絕改變的藉口,並藉著假的創新包裝陳腐的錯誤。許多事情的改善,其實只需要對現有事物做出少許的變動,就可以有很好的效果,而這些改善往往都因利益的短視而被刻意忽略。

Ben-Shahar在哈佛公開課的講課中有過這麼一個疑惑:「我們應該認真研究那些成功的人、從那些成功的人身上學習 [...] 我不知道在座各位的感覺如何,但我每次講課講到這邊時,我的心理其實都不太舒服。」Ben-Shahar的不愉悅感其實很容易理解,所謂「向那些成功的人學習」觸碰到了人類心靈中那自我的否定的陰影,透過模仿別人的成功來改變自己,就好像模仿別人的設計來做自己的設計一樣,是自我價值的貶低。佛洛伊德的心理模型很好地解釋這個現象,他認為人類心理是一種抗拒機制,人類的「自我」,是抗拒著外界事物對心理的直接傷害而出現的。刻意抗拒此自然的抗拒機制,人類的心理當然不舒服,事實上,也是不可能的。

盡管「自我」是一種對世界的抗拒,但人類心靈卻能自我反思、能對這些抗拒活動有認知能力。只是,自我反思必須走出自我的否定,而朝向重新肯定前進,如此才真正是人類的理性,即尼采所說「自由的靈魂」。學習因此不可以、也不可能是從模仿一對象而來,人也無法透過學習去從事創新。人類若真能夠學習,那只可能是在提升理性的能力上言。

強迫創新的時代中,在諸多別人已經完成的事物面前如何成就自我?答案只能是努力且廣泛地面對事實中的一切、面對別人已經有的成就、面對知識,當中自然能深切反觀自己,深切反省自己的短視近利。在幽谷之中直見自我的方向、直見人類存在的價值與去留為何,然後在邁步向前時,也就沒有創不創新的問題了,舉手投足間都充滿新鮮氣息。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