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樂章>
一頁總譜上,
百餘條直線奔放,
帶著聲音與止息。
當這條線振動作響,
它疑惑到:何處才有共鳴?
而當另一條線歡欣歌唱,
它卻忙於休止。
無奈樂曲不是巴哈的平均律,
也不是莫札特的安魂曲。
而是一首後現代的無窮動,
永無和聲的終止。
它落於Leitton之上,
如何也回歸不到Tonika
— 那條它最終所當的歸屬地。
於是旅程從未止歇,
它奮力筆直地往前劃去,
不知還有多少樂章。
<第二樂章>
五線譜上亂了套,
一條線穿越了平面,
垂直向著虛空奔跳,
又重重向下摔倒。
高空中、深淵裡,
它無盡底哀號,
(但是樂譜上卻聽不到)
因為,
它在虛空中,
看見了前方的樂曲正在轉調。
於是,
Tonika成了Dominante、
Leitton成了Subdominante,
兩者都不再擁有自我、
旋律飛逝,
它無能停止,
只能再次奔向虛空。
<第三樂章>
虛空中
它劃出更銳利筆直的線,
翻轉著與眾不同的升C大調。
樂譜。被勒令噤聲。
這首後現代無窮動中,
竟然穿插了四分33秒。
『放下琴蓋、靜止不動、
打開琴蓋、放下琴蓋』
五線譜,因寂靜受了傷,
因為它在虛空中的鬼吼鬼叫。
無窮動再次響起,
現在,輪到它獨唱四分33秒。
<第四樂章>
一頁總譜上,
百餘條直線奔放,
帶著聲音、帶著止息。
當一條線振動作響,
它疑惑到:何處另一條線隱約歌唱。
另一頁總譜上,
一條直線孤單行進,
是巴哈的平均律,
也是莫札特的安魂曲,
它飄逸著,
緊繫著"一個音的和諧"。
它行進著,
沒有Leitton、沒有Tonika,
所以也是一首後現代的無窮動。
不知道還有多少樂章。
* * *
註:Tonika - 主音功能。Leitton - 導音功能。Dominante - 屬音功能。Subdominante - 下屬音功能。德國音樂理論體系中討論古典音樂理論時,不以級數稱呼,而稱呼其功能性。由於美國音樂體系則無論哪種音樂類型都可以用級數稱呼,因為規則可以打破,所以功能性的意義不大。在此為了強調和聲上的功能性,所以我選用其德文名稱。
1 comment:
這一篇,裡面的玄機非常多,我似乎太過喜歡用寫作形式的本身來表達概念。我所要表達『旅』的概念,也因此盡在那『不言』之中。誰看得出那最後的謎底呢?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