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 7, 2013

質感與科技 - 我對 iPhone成功之原因分析

讓我來從材料質感的問題聊起。


有部分的設計概念希望能夠維持材料的質感,同時又整合電子技術,當中我覺得最為極端的設計,便是主張運用「自然」材質在科技產品上的產品。NTT設計的DOKOMO木殼smartphone或者Schwedex設計的木殼螢幕等,都是這一類想法的表現。然而,雖然這些設計希望能夠帶給使用者一「自然」的感覺,但我們卻不難感受到某種違和,彷彿當中甚麼地方出了錯。

 
這種設計當中的違和並非單純只是材質運用所造成的不適應,木料盡管在科技產品中雖然並非主流材料,但如汽車內裝、建築內飾等都早已被人所習慣。木質手機與電腦的例子,除了設計造型的缺陷外,告訴我們的是「材料與產品概念本身的衝突」。

木材在科技產品中的意義是單純的「外觀質感」。這與木材在其它傳統製品中產生的其他意義不同,如木在筷子中是手感與功能問題,木在音響與傢俱中是功能與生產問題等。有時我們看待這些木製品時,會審視木材的質感 (如木的紋理與表面工法等)。但必須注意,這種審美看法並非木材被使用的原本因素,而是後人以「審美」這詮釋角度去看待物品 (外觀) 時才存在的。質感的功能,即是使用者的一種玩賞、欣賞。如一音樂盒一樣,盒子本身的精緻感,是它被欣賞的重點。也因為在設計中有這種刻意的外型審美存在,所以才會出現有以木料作為科技產品外殼的設計。

這質感與手機造型的問題在本文中可以視為是同義的,他們都是為了審美而存在的設計問題。我認為,iPhone是從解決質感/造型與科技產品使用之間的問題而成功的。

我們見到,早期2G手機時代,手機造型的變化性遠比現在smartphone來的要大。這一方面是使用者介面與手機功能從通話轉型為娛樂過程中,螢幕不斷擴大導致造型自由度變小。而另一則是手機在人的手中,實體感逐漸地消失,亦,手機實體本身的玩賞價值被降到最低。我們觀察2G時代的手機,各種不同的造型美感不斷有所突破,各種造型的原點也能夠清晰被看見,各家廠商的造型更有截然不同的取向。

 
 
除了螢幕大小的改變外,更重要的是手機本身使用的轉變,使用逐漸從一實體之物轉變為軟體的「載體」。尤其smartphone問世後,一般使用者使用手機的時間大幅的增加,而使用亦不再只是撥打電話等實用性功能,而更多是手機當中app所給予的遊戲、社交等娛樂性功能。幾乎可以說,手機的使用其實只是各種軟體app的使用。於是,手機外型的質感問題被最大幅度地減弱了。此時若仍有質感問題,則應只是螢幕的材質而已。

在這樣的條件下,手機卻仍有如何造型 (視覺造型)的問題存在,仍有外型美感的問題。盡管真實使用中是被最小化的,但在製造過程中與商場展示上,使用者拿取的瞬間等,仍有造型美感問題。既然造型在手機之使用中玩賞的部分已經被最小化,那外型美感如何處理,則是最困難的。

回到木質手機與電腦,木質在這樣科技產品中所產生的問題,說明了材質的欣賞在普遍大眾使用科技產品時並不存在。或許木質營造了某種美感,甚至於木質可能更好地與居家環境結合,但它本身並不具有歷史上或社會上的必然。因為缺少這種必然,人在選擇質感時,便缺少了「認同感」。

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手機上,過往,人把手機掛在腰帶的皮套當中是平常之事。手機的外型如同衣服一樣,被使用的人觀賞。而今日還有誰把smartphone掛在腰帶上展示?在不知不覺中,手機外型對於使用者大眾的意義,有了巨大的變化。

iPhone從一代時即採用的極簡主義,而這在smartphone的娛樂功能取代掉玩賞的時間點上,偶然地成為了一個最佳解。極簡所帶來的美感,是認知層次上的 (相對於一般造型較多是感官層次的審美),它給予了更為強烈的識別性,它唯一需要解決的即是比例問題,若比例的美成立,那造型就可成立了。在這樣的情況下,若使用者的產品認同是透過產品造型決定的 (如同一般設計師相信的那樣),那傳統造型透過審美所創造的認同與極簡透過識別所創造的認同,是有絕對的不同的。

iPhone透過識別性得到它市場的成功,這是許多人都已經指出並認同的,但iPhone造型之成功,我認為,其關鍵仍在於手機玩賞被軟體娛樂取代的這一個科技背景轉變。原因很簡單,且看木質電腦與手機的例子,極簡造型不但以識別取勝,更消去了造型與使用之間的必然性問題。這種消去並非是消極的,對使用者來說,造型與使用之間必需有說服力,換句話說,造形必須產生意義。過去的手機造型意義在於觀賞,而smartphone則無觀賞的需要。極簡給予的消去,使人更直接地面對smartphone當中的軟體與app功能。

今日手機廠商也都改變以極簡幾何來設計、生產自己的smartphone,但不難看出這些廠商仍只是仿效iPhone的外觀而已,他們仍企圖在造型的細節去做某種過去審美層次的造型,殊不知當中關鍵只在比例之合理,而非多餘的面與線。甚至iPhone自身亦未真實明白它成功之因素, iPhone 5s便是最好說明,詭異的塑膠鍍金與表面處理看出,他們的設計師仍然停留在沒有說服力的造型上。

當所有手機廠商都以極簡創造識別性時,則極簡的識別性便被取消了。所剩者,只是產品功能性、價格與廠牌而已。手機之設計此時再不可能更進一步追求造型美感。在市場競爭的壓力之下,若設計師仍欲透過造型美感來為手機找出出路,則必須先回到產品科技之所創造的新使用模式,找到美感在使用當中所扮演的角色為何,理解究竟人在面對一單純app之載體時,如何會有更美之追求。未理解這些,便不再有任何真正手機造型之設計。

圖片來源:
http://gearpatrol.com/2008/06/25/swedx-wood-tvmonitor-keyboard-and-mouse/
http://www.focus.de/digital/handy/handyvergleich/handy-test-alcatel-one-touch-701/handy-test-one-touch-701-drucksache_did_19335.html
http://www.waldorfbazar.de/blog/waldorf-handy-aus-japan/
中文維基百科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