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 14, 2014

科技"發展"的一個小現象

從D處借了互動手套的裝備,那是一個與電腦連線的手套,手套上有若干感應器,當手勢不同時,電腦便會讀出各個感應器的數值,而根據不同的數值,在電腦中可以重建人的手勢。整套裝備在大概八年多前購買的,要價四萬多台幣,包括一個互動手套與一軟體。像這一類實驗性的產品,與其說是產品,在該領域中比較願意稱它為"原型(prototype)"。原型本來只是開發過程當中的試作品,然而它被製造出來販售的目的,則是一種對潛在使用者的探索與功能整合的測試。


前幾天心血來潮,借了互動手套,想拿來跟Arduino結合。構想是與其把它接到電腦只能做些虛擬的效果,不如把它跟其他硬體結合做機器人。但當我嘗試透過我的裝置讀取手套上感應器的數據時,卻發現感應器始終沒有被啟動。在網路上搜尋的一些技術資料後才發現,這個手套的版本已經整合到非常下游的部分。只有在手套收到若干指令的情況下,它才會傳送感應器的數據。而這個指令只有透經過開發者的軟體才能獲得。然而這樣的設定是十分奇怪的,

在網路上搜索技術問題的過程中,我竟然找到開發者當初開發時的簡報:
http://doras.dcu.ie/18237/2/CTRIC2013_SC.pdf
當中開發過程的測試等等細節一目了然,另外甚至連感應器開發的測試影片也讓我在youtube上找到: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LBq6jOihlw
一讀開發資料,才發現這個物件本身早就是用Arduino來開發的產品了,Arduino本身是以open source為精神的微處理器介面,利用它來開發產品只需註明使用了Arduino,不需要支付專利費用。這只手套在各關節處使用彈性電阻布來感應關節的折曲,再使用Arduino Lilypad來整合感應器的數據,輸出成一系列的usb訊號資料串。

但這一互動手套卻多了一個設定:指有當手套接受到一外部的指令時,感應器才會啟動。這是一個對下游使用進行了整合的設定,因為在原本的運作流程中,實無必須透過外部指令才啟動感應器的需要。一資料串只需定義起始位置,電腦就可以理解一整串資料所代表的意義為何。這一個外部指令的整合設定限定了手套後端連結的設備,但手套裝置做附的軟體卻又不提供其他後端整合的可能性,而僅僅只能用來展示。因此,這樣的整合設定是很奇怪的。

一個物件的開發需要財力,而今日許多與科技相關的開發,都是以"可能性"為出發點進行的,這導致了開發的物件不一定是切合生活或某特定目的使用的。本來,技術的開發拓展了"可能性",而真正的實用確實應是從這種多元性中去"挑選"。但如果開發缺少了真正的目的,則可能性亦只是一種無心與隨意的偶然,人亦無法對於技術的本質有所深入,而真正有科技的發展。

以可能性為目的的開發所耗費的財力是驚人的,於是,許多未能耦合於某一實用目的的物件便成了無價值的浪費。此外,亦有開發過程中所產生的過渡物件,這些物件雖具有一定的技術完整性,但還未真正完成它實用上的功能。在開發財力有限的情況下,這些無價值的物件或是過渡品即便無用,也必須能夠產生經濟效益,於此,像這種整合至下游、但卻無使用性的物品便被販售出來了。

然而,科技產品的開發一直伴隨一個威脅:抄襲複製。一個物品一旦推上了市場,必然很快有人會去研究如何複製它,而複製品永遠比原創更為便宜,因為不必負擔開發過程的費用。今日許多科技產品的品質低下,表現在許多層面,但當中最根本的原因在此。傳統物件沒有抄襲的問題,這是因為它們的開發是直接根本於人生活與世代累積之上,新的創新不會是一"個人"之獨創所致,必然是在演進的脈絡中自然而然透過"一些人"而出現的。科技產品則依賴迅速的"可能性"的積累,誰能擁有更多的可能性、誰就能更快開發出可以市場化的物件。從此才產生所謂的智慧財產。

我理解這只互動手套的外部指令設定為一刻意的保護策略,在手套還未能夠真正落實於實用之前,開發者並不希望有其他使用者更快地找到實用化策略。於是設定了運用手套的限制,這並非無法破解,但開發者的做法是希望提高此一門檻,但同時又希望這些過渡時期的半成品能夠產生價值,於是產生了這種只能做為展示使用的商品。

然而這種商品對於它原型的後續開發卻具有殺傷力,除了抄襲者的存在外,競爭對手也會透過這些展示品來回應。如今日用於姿勢感應的主流並非如互動手套一樣的穿戴式系統,而是攝影分析。本來無論穿戴式或是攝影分析,兩者在單純感知姿勢的目的上,皆未具有絕對優於對方的條件:穿戴式使用準備繁複,攝影分析受空間限制。如前述技術開發與落實實用的不同步特性,加上市場競爭的機制,隱藏自己開發中產品才其實最有利於開發者,但由於失去了銷售半成品的支持,因此需要更大的資本。

這並非說所有這種實驗性的科技產品是惡的,只是指出科技發展與設計科技產品的一個重大侷限與條件 ─ 若非擁有充分的資源,否則,依靠有限資本所發展的科技要真實於人的使用,是相當勉強的。另外,走出實驗性產品,對於已成熟的科技產品,市場競爭與科技開發的成本問題,則表現成另一種"消費性科技"的樣貌。如智慧型手機的開發從不以完善其技術本質著手,而純粹以消費性的新奇感取向。技術僅僅只欲求新,而不求品質,這導致手機的功能性儘管號稱有長足的進步,但在真實使用中卻只有退步的現象。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