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 25, 2012

子曰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論語學而第一 (參閱《論語與中國思想》譚家哲 先生著,唐山出版社出版)

最近不得不經常反省,究竟這句話真的是勉勵自己,還是只是安慰自己而已。

作為人生最終的真實,孔子以這三句話深刻地回答。所學(人自身的努力)的實現、志同道合的朋友的相見與最後人即便無法有所實現也無知己的朋友時的不慍,這三者基本上已經是人在生命中所能遇到的全部境況了。學而時習之,是人在社會中的真實感,有朋自遠方來,是兩個真實生命相知相惜的真實感,而人不知不慍,則是人獨自面對自己的生命與努力,心無所愧、無所不滿的真實。

這三種境況給予人的感受亦有不同,分別是說(喜悅)、樂(快樂)與君子。說,是一種得意、一種滿足,是面向於世界的最大快樂,這種喜悅的關鍵在於學,若無"學",則人無法就自身的努力有所踏實,若無踏實感,則人必因為他人的懷疑、責難而無措,即便有所實踐(習),也不是心裡踏實的,也無從喜悅。樂,是一種忘情、一種盡興,是忘卻世界、直指生命、心靈共振般的快樂,樂必然是與朋友共之的,如孟子的眾樂樂一樣,生命的快樂必須撼動生命自身,而這種振動必須只有在心靈得以通向另一個心靈時,才能得到其深刻。君子,是人即便人不為他人所理解時,面對自身亦無所動搖的心境,因為無所動搖,所以不會以暴力強制他人接受自己的努力,亦不會因為暴力的使用不可,而心生怨恨。而於此,人必須面對自己而了無缺憾,這需要付出相當的努力才能達到。而這種努力與"學而時習之"當中學的真實,與"有朋自遠方來"中,心靈的真實,是同樣的。

人因此並非從是否有所實現、是否有朋友這樣的客觀情況來篩選自己應該是說、樂或是為君子。這三種境況中,其實有著同樣不變的心。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