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g 4, 2017

德文書法

若只將書法視為是文化、是書寫之法,則德語中亦有書法。


在德語中的字體至少可分為三類,第一是現代在英美影響下的電腦資訊用字,也就是常見的a b c等字體 (稱為打字體),在德語中除了26的字母外,還多了ä ö ü 和 ß 四個字母。除此之外,第二類字體是印刷字體。在歐洲,印刷術並不像我們教科書裡所宣揚的那樣,是從中國傳進西方的。歐洲人認為,早在古埃及就存在有印刷術的原型,而現代印刷術則由十五世紀的古騰堡發明。其最著名的,便是古騰堡聖經。


古騰堡聖經 圖取自維基百科

如果要研究各種字型的設計,是不可以不從古騰堡印刷開始的。許多今日使用的字型,都與當時的雕版技術有關,並非如今日許多人隨意的只從字的型態去理解字型。

印刷字型當然並非書法,我們翻開十九世紀的德語印刷書,仍能看到使用的Fraktur字體 (或稱歌德字體) 與古騰堡印刷字體之間的相似度極高。但至少我們可以確定,在十九世紀時,盡管印刷使用的是歌德字體,但是在日常生活的書寫中,用的全然是另一種「書寫體」。

德語的書寫體與英語的斜體書(cursive)不同,雖然也是為了書寫便利而有的字體,但並不刻意地在字母之間以一線相連 (德語亦有自己的斜體書Kurrent,但不同於這裡所稱的書寫體)。德語書寫體曾由Sütterlin統一設計。後來,相對於印刷字體,只要是手寫體,在德語中往往通稱為Sütterlin字體。實際上,德語的書寫體本身也隨著時間改變其寫法與樣貌。

標準Sütterlinschrift (德語書寫體),圖取自維基百科,第一行所寫為 "Bisweilen wird jede..."

Fraktur字體(印刷體),圖取自維基百科,第一行所寫為 "Walbaum-Fraktur: Victor..."

可以看到的是,這種書寫體與印刷體之間的差距極大,字的本身根本上就是完全不同的設計。若人能寫書寫體,但不曾學過印刷體,那閱讀印刷體是會有障礙的,反之亦然。印刷體相對來說較為統一,只要學過,即便各家印刷廠製版時設計的字體各有不同,但也都能夠理解。書寫體則極為複雜,不同世代之間的書寫體往往有著很大的差異。我的指導教授也寫他那個世代的書寫體,但也早已不同於傳統的Sütterlin字體,一開始我以為他可能電腦用太多而寫手寫能力不佳,是以看不懂他的手書,後來我才知道他用的是德語書寫體。現代年輕一代的德國人則已經不學書寫體,而只用現代的打字體。

我沒有留下我指導教授的手書,但大約屬於這一類。圖取自網路。

在那個還使用傳統書寫體的年代裡,德國的小學中有專門的「書法課」,而因為老師上課中在黑板上也都使用書寫體而不用打字體。小孩學習書寫體則也是依照著字帖練習,到今日,仍然有專門出版讓人學習德語書寫體的專門用書。下面是幾張不同年代的德語書寫體 (圖皆取自網路)。


幾種德語書寫體

從文字美感上、藝術性上甚至於用筆技法上而言,這些都是很棒的「書法作品」不是嗎?

回頭來談中國書法。唐人將書法與琴、棋、畫並列成文人四藝 (見於唐·張彥遠《法書要錄》、宋·孫光憲《北夢瑣言》等)。若此時之「藝」只是一種技藝或是藝術,那則只是各種文化中的一種普遍現象而已,書法並不足稱之為獨特。今日書法所面臨的困境,一是藝術化、作品化,導致書法變成一種張力表現的手法,如日本書道。另一則是技術化,由於用筆不易,在缺少日常使用的情況下,今人學習書法往往必須克服大量的技術問題,而使得技術變成了書法的重心。學習書法自然只能從習帖入手,然而從習帖中,人所學者為何?今人又應如何面對古人字?寫字本身的意義又何在?這些種種問題,才更應該是研究書法時,首先需要關注的。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