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 30, 2016

光復中學納粹遊行 about Ideocation

關於光復中學學生扮演納粹遊行,台灣媒體在第一時間的反應是「批判學生與學校教育的無知」,稍後有一些進一步的批判認為台灣歷史教育的問題是「無感」,再之後才有平反的聲音,公開老師的遊行介紹詞,告訴社會學生遊行的目的乃是在重申民主自由的重要。
整個事件在第一時間讓我極度失望的,不是學生扮演納粹軍隊的問題,而是學校道歉的態度。在學校接到社會批判時,態度不是更仔細地說明學生遊行的背後目的,而是鞠躬道歉。彷彿學生的遊行就只是單純認為「扮演納粹只是好玩」而已。
首先,學生遊行的設計未能表達其初衷,這是遊行設計的細節問題,也是造成社會指責的根本因素,這是一種錯誤,但我們不會因為設計的不專業而過分去苛究,畢竟中學生還有老師本來就缺少社會運動方面的知識與能力,改進便可,只是一種遺憾。
但我不認為學生在這樣的情況下,應該承擔社會的指責。扮演納粹有甚麼錯?媒體的指責文字每每讓我看起來像是明朝的文字獄,不欲了解背後的心意,而只就表面文字做功夫,有甚麼意義呢?同樣的事件,為何不能報導成「台灣學生以納粹遊行呼籲反對極權專制政權、呼籲珍惜民主」這樣正面,而且更為準確的新聞呢?同樣一件事在國際觀上完完全全表達出不同的素質。台灣人不能互相體諒、不能互相認識,只是最終造成自己競爭力薄弱、國際上孤單的結局而已。
校長的辭職等等,再再只看出台灣的教育只知道歉,而不知認識錯誤;只教導學生謙虛,而不知教導學生去學習的野心。學校在第一時間不能為學生、甚至為老師辯護,那麼學生從何相信學校、相信教育?最終這群學生就這樣長大,相信少做少錯、相信如媒體般講話大聲就是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