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 11, 2017

工業化不可作為一種進程、或是終極的目標看待,理由是它只是科技發展過程中為了提供龐大資源而產生的手段,同時也是人類社會歷史中發生的階級發展反轉的一種手段。如此而已。

Mar 10, 2017

我談Maker現象

Maker從當代字面意義而言,指的是非營利性地從事新創用品開發的人,尤其是科技用品。之所以稱之為用品而非產品,是因為它並不以工業量產為訴求。現今maker熱潮追求的,是從這樣的創作過程中找到產品在創新市場上的突破。然而我卻認為,maker所揭示的是另一種未來器物生產的模式。

從工業量產與創新策略來看maker是很弔詭的。今日的商業經營策略在創新開發上,早已是一種專利戰。要維繫真正的創新,需要的不是創意與技術,而是一系列的專利佈局,而這種布局策略在消費性經濟與商業競爭下,卻是在抑制真正的創新。因為真正的創新必然從體制之外興起而孤立,這種孤立面對企業規模與專利戰時,只有被收購或被強奪的命運。

Maker現象對我而言,所代表的是對專利戰的抗爭。市場經濟與專利策略無所不在地控制產品開發,而它們藐視人性需求的結果,就是個人在非營利性的環境下,獨立於消費性經濟之外去製作符合人性需求的器物。換句話說,maker是一種對今日專利制度與其所導致的無意義消費的強烈抗議。從這maker現象看來,在未來兩百年之內,專利制度必然面對變革。否則人類淪為專利制度下的奴隸,或者專利將被取消而還自由於人性。

若人類有其幸運,那麼未來的科技用品將不再以量產為其必須,盡管今日許多人仍質疑3D列印等少量加工的經濟效益,然而這種結論只是來自傳統專利經濟的視角。未來的產品應當更像一種工藝品,由於maker無所不在,且對於工具的掌握也越加成熟,每一件單件創作都將能夠成熟到超越量產產品的品質。在這樣的情況下,今日所謂的專利將不再適用。就算存在有智能生產能夠多樣性生產,如工業4.0這樣的概念,但若它不跳脫消費性經濟思維,那麼仍然將在專利一關受到極大限制。

未來仍然會存在有工業量產,然而工業量產只是如今日的農業一般,是為了提供民生必需與零件原料而存在。未來也仍然會存在有設計師,但是設計師的教育與訓練中,將必須學習與今日完全不同的工學與商學,工學中將更看重應用知識而非學理知識,商學則更看重新創經營而非新創品牌。這並不會太過嚴峻,因為maker的知識也將會成為普通教育的一部分。而未來專利一詞恐怕也將重新定義,重大的發明不再是為了專利而浮濫地發明,而會變得更為精略簡約,唯有重要的事物被新創才會被視為是一種發明,其餘的都早被無所不在的maker嘗試過,而無從談其原創性。人類的消費行為也會改變,當人能夠自行製作時,就如同今日的餐飲業一般,熟稔烹飪的人必然對外食有更高的要求。只是外食的料理只是一次性,器物則因為它的持續性而不同,人類將更傾向自己製作而非選擇量產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