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 31, 2015

德國印象

Celibidache 是我從前最喜歡的指揮,當台灣都在風靡卡拉揚時,我因為上和聲學的關係,巧遇了Celibidache指揮的Brahms第四號,從此迷上他。相較於Karajan中規中矩的指揮,Celibidache則狂放渾厚,他在指揮台上經常奮力指揮到喊出聲音,他本人很討厭錄音,現有的錄音中也常能聽到他在音樂奔放處喊出「噫!」的吼聲,據說,錄音師可是絞盡腦汁想辦法在錄音時不要錄到他的聲音。

Celibidache是柏林愛樂最著名的指揮家福特萬格勒(Furtwängler)的接手人,他本人極尊敬Furtwängler。在二戰結束後,雖然Furtwängler從未入黨納粹,卻被盟軍以曾經為希特勒指揮演出為由而被迫撤銷職務,當時默默無聞的Celibidache於1945年暫代指揮登上舞台,一舉成功,從此在Furtwängler的幫助下指揮柏林愛樂。1954年Furtwängler過世,柏林愛樂重新遴選指揮,一說由於美國壓力等政治因素,奧地利的卡拉揚被選為指揮,Celibidache則極為反對,在卡拉揚被選為指揮後,氣得離開柏林,宣示不再回到柏林愛樂。直到四十年後,才又收邀回柏林愛樂指揮。

Celibidache除了音樂以外也學習哲學、數學。從他的音樂中,很清楚的能聽出來他的指揮不受樂譜與理論拘束,但總有著清楚而且明白的意圖。可能因為樂團往往無法勝任,因此他的吼聲總給我一種恰到好處的感覺。Celibidache不是以指揮技術精湛聞名的指揮,當他接手柏林愛樂時,本身並無指揮樂團的經驗,指揮全能靠對音樂的理解而來。在二戰結束,德國身為戰敗國的陰影中,其實很能理解柏林愛樂為何選擇理性、清新的Karajan,而放棄這種在音樂中碰撞、不斷宣示音樂意圖的Celibidache。德意志精神雖然深度地期望在內省中獲得崇高,但總是在這個關鍵點上無法昇華,而轉為「意志」一詞尋求理性上的解脫。

Jul 27, 2015

法國印象



最近注意到了basson與fagott的區別,雖然中文都叫低音管,或叫巴松管,但其實現代樂團因為喜愛混厚低沉的音色,所已大多是用(德式)fagott,而不是(法式)basson。如今,basson已經有快要滅絕的趨勢。今天看到了這首聖桑寫給basson的奏鳴曲,聽到了正統basson那輕盈的聲音,美到讓人流淚。

聽著,想起樂團老師告訴我他每次演奏會用的薩克斯風的故事:他尋找這個法國師傅的薩克斯風已久,但是當時年輕沒有錢,而這把樂器對他來說幾乎是天價。直到某一天他去到巴黎,在街上路過 一家二手樂器行,赫然透過玻璃窗戶見到這一把他夢寐以求的的薩克斯風掛在店內牆上,雖然滿是繡斑,還是讓他在一眼就認出來,當下他幾乎花光了所有的錢,用大約一半的價格買了下 來。他說,那是他生平第一把名家樂器。又說,雖然他現在手上收藏了十二把名家級的薩克斯風 (這個老師其實是吹雙簧管的,我無法想像他收藏了多少雙簧管),但是過了幾十年,這法國設計,其按鍵與樂器的靈敏一直讓他愛不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