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 31, 2015

德國印象

Celibidache 是我從前最喜歡的指揮,當台灣都在風靡卡拉揚時,我因為上和聲學的關係,巧遇了Celibidache指揮的Brahms第四號,從此迷上他。相較於Karajan中規中矩的指揮,Celibidache則狂放渾厚,他在指揮台上經常奮力指揮到喊出聲音,他本人很討厭錄音,現有的錄音中也常能聽到他在音樂奔放處喊出「噫!」的吼聲,據說,錄音師可是絞盡腦汁想辦法在錄音時不要錄到他的聲音。

Celibidache是柏林愛樂最著名的指揮家福特萬格勒(Furtwängler)的接手人,他本人極尊敬Furtwängler。在二戰結束後,雖然Furtwängler從未入黨納粹,卻被盟軍以曾經為希特勒指揮演出為由而被迫撤銷職務,當時默默無聞的Celibidache於1945年暫代指揮登上舞台,一舉成功,從此在Furtwängler的幫助下指揮柏林愛樂。1954年Furtwängler過世,柏林愛樂重新遴選指揮,一說由於美國壓力等政治因素,奧地利的卡拉揚被選為指揮,Celibidache則極為反對,在卡拉揚被選為指揮後,氣得離開柏林,宣示不再回到柏林愛樂。直到四十年後,才又收邀回柏林愛樂指揮。

Celibidache除了音樂以外也學習哲學、數學。從他的音樂中,很清楚的能聽出來他的指揮不受樂譜與理論拘束,但總有著清楚而且明白的意圖。可能因為樂團往往無法勝任,因此他的吼聲總給我一種恰到好處的感覺。Celibidache不是以指揮技術精湛聞名的指揮,當他接手柏林愛樂時,本身並無指揮樂團的經驗,指揮全能靠對音樂的理解而來。在二戰結束,德國身為戰敗國的陰影中,其實很能理解柏林愛樂為何選擇理性、清新的Karajan,而放棄這種在音樂中碰撞、不斷宣示音樂意圖的Celibidache。德意志精神雖然深度地期望在內省中獲得崇高,但總是在這個關鍵點上無法昇華,而轉為「意志」一詞尋求理性上的解脫。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