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 29, 2010

什錦炒飯

為什麼要寫什錦炒飯?為什麼不是經典的黃金炒飯、火腿炒飯、蝦仁炒飯等等?確實,這些經典是蛋炒飯的神髓所在,然而從什錦炒飯寫起,我們才能理解這些經典的經典之處究竟在哪裡。而什錦炒飯雖然是用時令的蔬菜魚肉炒與米飯、雞蛋同炒,但當中最主要的無論如何都還是米飯與雞蛋,沒有了這兩樣就不能算是炒飯。也因此,必須先從米飯與雞蛋寫起。

雞蛋首先必須打散,但不需要像是做蕃茄炒蛋那樣在蛋汁中特意打入空氣,因為蛋在炒飯當中是細碎地混合、沾著在米粒中的。再來是米飯,必須用已經將水分吹乾的米飯,米飯若還是潮濕的,那麼在鍋中就再也無法吸入其他食材的味道了,而且潮濕的米飯若沒有用大油去炒,那麼很容易跟蛋汁一起焦乾、沾在鍋底。也因此,許多人包括我在內,很喜歡用隔餐的米飯來炒飯。

再來第三重要的是油與油溫,其實好吃的炒飯不應該用大油去炒,理由與前述相同,如果米粒都沾滿了油脂,那麼要再吸入食材的味道就難了。而且大油炒出來的炒飯反而容易吃膩,炒飯畢竟是以米飯為主,如果整盤炒飯都油膩膩的,也許剛吃下第一口的時候還算香味四溢,但是吃到盤底時未免已經讓人反感。準備食材時肉材的快炒,可以使用稍多的油(但因食材而定),但此在炒好肉材後的油,是帶著肉材本身的味道的。炒飯本身的用油宜適中,油量太少亦無法炒出蛋的香味。

食材的搭配選用是非常重要的,雖然說幾乎所有的食材都可以炒到什錦炒飯裡去,但是搭配卻是相當關鍵的,好吃的炒飯應該要有蓬鬆酥軟的口感,不宜像蛋包飯裡的米糰那樣厚重黏濕,亦不宜像泰國米飯那樣過於鬆散且偏硬。因此食材的搭配除了關係到口味以外,更關係到最後炒飯的溼度、重量等等的口感。食材舉凡肉類如牛、羊、豬肉皆可,魚肉、海鮮、火腿香腸等亦是炒飯佳配,此類肉食皆需在炒飯前單獨先以大火快炒完成。肉類或切成肉片或使用其絞肉皆有其不同,炒肉片宜快,表面熟即可,原則上肉的味道應保持在肉之中,炒過之後將肉撈出,剩油如還乾淨(無水分)則可取適量直接用來炒飯。絞肉(或稱肉絲),亦不可太慢,但應炒細,其肉汁則應因此散入油中,炒後油湯與肉皆須取出,以新油重新炒飯。

蔬菜需與肉材搭配,只有肉的炒飯是吃不出鮮味的,一定要有蔬菜類的搭配。青蔥是必備的,其他如芥藍菜、芹菜、豆芽、蕃茄、洋蔥、胡蘿蔔、沙拉菜、綠花椰菜、小黃瓜、菇類、玉米粒等等都可以使用,芥藍菜與牛肉最搭、豆芽搭配肉片、香菇配火腿等等都不錯,基本上各種組合都有它獨特的口味。反而重點是這些食材的處理。在炒飯的過程中,先炒蛋與飯,然後放肉,然後才放蔬菜,因此,如果蔬菜的形狀不當,那麼很可能在把蔬菜炒熟的過程中,肉類已經失去它的口感了。比如洋蔥應該先和肉類或是火腿、海鮮一起先炒,炒的過程中先爆香洋蔥,然後放入肉。綠花椰菜即便切比較小朵,亦不容易熟,所以適合跟海鮮搭配,如果是跟肉類搭配的話,不妨先把綠花椰菜炒熟。又比如番茄,蕃茄其實很適合炒飯(不是坊間的番茄醬),蕃茄炒飯有它清爽田園的風味,但是蕃茄多汁,所以在使用蕃茄時,就不適合用絞肉等會釋出多量水分的肉類。小黃瓜應切成小丁、不宜炒久,因為它本身水分較多,如切成絲也會在炒的過程中釋出太多水分。

炒飯所謂要粒粒分明然後均沾勻蛋汁的關鍵在剛開始炒的瞬間。然而並不是只要粒粒分明、沾勻蛋汁的炒飯就是好吃的炒飯,曾經遇過有人為了做到這樣,把米飯先跟蛋汁和勻了才下鍋炒,這是炒不出雞蛋的香味的。首先,要先熱油鍋,到中溫使蛋不沾鍋即可,然後將打散的蛋汁平均地倒入鍋中,待蛋汁接觸鍋子的那一面已經開始熟的時候,即將米飯均勻快速地倒在蛋汁之上。此時亦不用翻炒,只需用鍋鏟將米飯在蛋汁上壓散,此時蛋汁生的一面接觸米粒,而另一面在鍋上油煎。就這樣很快地把米飯完全壓到粒粒分明的狀態後,開始翻炒,翻炒時應該不見多餘的油,才是正確的。由於生蛋汁應該都已經吸在飯粒之上了,所以即便鍋中沒有多餘的油,也不會有沾鍋的情形。

翻炒幾番之後,加入備好的肉材,加入後繼續翻炒,使肉材上的油湯均勻地分布到米飯裡。然後加入剩下的蔬菜配料與蔥花,翻炒幾次後,先加入少許鹽。如果是需要花時間才會熟透的食材,如使用較厚的肉片或是海鮮等等,可將蓋上鍋蓋悶一下下,底部的飯跟蛋會稍微略焦,但唯有如此才能炒出雞蛋真正的香味,反而是好的。蔬菜必須在肉之後炒,是因為沒有肉中的油湯,是鎖不住蔬菜的清香的,沒有油,蔬菜最後只會變得枯燥、乏味。

最後,加入相應適量調味的鹽、醬油、雞精、胡椒等等調味料,依照所選的食材而定,喜歡青蔥的人可以在這一步再加入蔥花。最後翻炒數翻,出鍋、完成。全部時間翻炒大約在三到五分鐘左右,依食材不同。

做什錦炒飯的精髓正在於,如何把手邊現有的食材做成一盤出色的炒飯。如何把各種食材合適的處理方式、熟的時間、口味等等都在心中有數,然後在短短幾分鐘內迅速地完成。曾經吃過南美洲人做的類似炒飯的米食料理,但卻是將各種食材做熟,然後把生米放到熟食材上不斷地加水翻炒,炒到米飯熟了為止,雖然說所有食材的味道通通進入到米飯裡了,也頗為美味,但是食材本身經過長時間烹煮,已經不再具有其本身所擁有的特性,在這道米食料理中,各種食材的特性只有其味道而已。蛋炒飯的菁華,也因此在於它的快,因為快所以有使用蛋的可能,而且只有微焦的蛋所透出的香味,用蛋汁來包裹米粒的巧思,是蛋炒飯中運用食材的精妙之處。什錦炒飯則是在此一快速料理的基礎上,加入更多對其它對食材的深思熟慮,然後一舉完成。而那些經典炒飯如火腿炒飯、蝦仁炒飯,其實正是這當中的經典組合。

Dec 27, 2010

人體工學與傳統工具

人體工學為什麼沒辦法用來真正改善許多如鐵槌、鋸子之類的傳統工具呢?

今天開始化雪,帶了把很有份量的小方鐵鏟在門口破冰、除冰。彷彿每一鏟砍下去都彷彿有種劍意在裡頭,力量如何有效率地傳送、入鏟時如何每次都能抓到最利於破冰的角度,又或者遇到較厚的冰層,如何先垂直地在冰上面送幾刀下去,先把冰體瓦解,然後利於剷除。

人在使用工具時就是這樣,由於工具型制上的特性或說是限制,有在使用中"操作"的不同。即便都是在鏟雪,然而從所用過的大鏟、耙子、刷子以至小方鏟等工具的不同,都會造成手法與運力方式的不同。大鏟鏟雪時,因為鏟面大,容易與地面貼齊,但也因此如果在推鏟時用力方向不平均,鏟子就不會直直地往前走,反而會歪向一側。大鏟鏟面是塑膠、前端有金屬片,柄較細不易握,且不利於揮動,所以大鏟鏟雪是一種在挖、在掘的動作。入鏟、用力推然後用力將雪抬起往一側傾倒。鏟雪過程較多是重複的動作,體力也用在雪的搬運上,所以只利於剷除蓬鬆的初雪。

小方鏟柄粗且鏟面是較厚的鐵,所以光是揮動就需要一定的力氣,然而因為鏟面小,揮動鏟子時的動能就足以毫不受阻力地將雪鏟起,在對付大面積的雪地時會變得耗時費力,但是在對付結冰的地面時,它才有足夠集中的力量把冰打碎。小方鏟柄的上端有一小塊較大的木塊,方便人手握,柄身較大鏟為粗短,所以用鏟時,是一手抓住柄的前端,另一手握住木塊施力前推。除了鏟以外,小鏟還能砍跟砸,因為它鏟面是厚鐵,所以下砸時亦可以可以靠邊棱砍切。於是在砍冰除雪的過程中,可以有較多不同的用鏟方式。且面對頑固的冰面也較有擊碎的力量。

刷子跟耙子的動作與鏟是相反的,它們用來掃除起地面的冰雪,然而又跟掃帚不同,掃帚力量是拉,刷與耙則是推。由於雪的重量不輕,所以在雪地中使用刷與耙來推雪是較輕鬆的。

機器除雪則完全是另一回事了,它只靠強力的刷子刷掃地面的冰雪。對於機械來說,運動的方式是完全無關緊要的,只有效能是唯一需要參考的指標。然而,早期在發明機器時,是以模擬人的動作做為解決方式的,當時機器的效率在於比人更快更有力地執行動作。直到近代人才利用其操作對象的特性,來設計機器,今日機器的效率則在於可以使用完全非人的動作來解決問題。

我們不妨把機器當成是人的另一種工具,因為無論如何,機器都是需要以某種方式被人類控制的。而機器的使用不同於鏟子的使用。使用鏟子是心思、動作與力量的組合,人必須對每個動作的後果做出力量上的回饋與反應,所以每一次的動作都是不同的。使用機器則不同,其使用中減去了力量與心思的結合,心思也不再包括到對人身體動作的反應,而只對使用工具的對象 (如:雪)作出反應。使用機器需要的只有接受訊息與執行動作。看似人在此省下了不少力氣 (註一),但是如果我們仔細檢討,會發現人只剩下不斷重複的動作。也因此,人體工學的研究是從機械化生產以後才有的。正是因為人的動作再也不以力量限制作為依歸的緣故。

也因此,人體工學在討論那些傳統工具的使用時是有所限制的,原因正在於這些傳統工具的使用不應以單一的重複動作來論之,它們的成形是就人本身的身體型態而來的,而且是與無數不同的使用目的與情境相關聯的。在此,我們也看到了現代工具分工化的原因,也正是因為人在製作工具時,是以單一運動的最佳化來解決所造成的。

註一:這並不代表機械的操作是不費力的,比如在金工廠或礦場中使用機具的工人,也需要花費巨大的力氣來操作機械。而這樣的情況下,人在使用力量的時候,雖說也是受到身體限制,身體動作也需因材料對象的不同而可能有所差異,但是人卻有改變機器的運作方式的主觀可能。有此主觀可能,才有人體工學的需要。

Dec 23, 2010

談校園霸凌

原本小孩子打架、吵架是正常,小孩從中才能學會真正的是非不是在於一己、暴力並不能真正伸張是非正義。問題是校園霸凌的孩子為的不是爭是非,而是學報復、學霸道。他們很想學這些東西,原因也不外乎於電視、社會敎給他們的做事道理就是霸道。從前訓導能讓小孩有所戒慎,是因為小孩本有的就是非之心,現在訓導則只會讓小孩心懷憤恨,也是因為社會不斷敎他們另一種以正義為表象的假是非,只要有道理,就可以用暴力伸張其正義。


教育一直想要教孩子認是非善惡,卻不知道是非心是天生的,小孩所不知的,是從此是非心到一正確的作為,是必須學習、必須自我要求、而無法外求的 (而此才真正為一人格,並非有所個性、性格、或是盲從一種理念就算得上是一種人格)。是非心不同於憤恨與不滿,後者只是向外的宣洩,當中毫無是非。可惜的是,今日社會對社會自身的不滿、政治的互相攻詰、各種制度下所造就的對立關係,敎給小孩的卻是一種外在正義的霸道,如是,則黑道有黑道的正義,白道有白道的正義,一旦心有所憤恨,即尋找他所"合適的正義",所謂自以為是的正義而已,而為了憤恨得以宣洩,於是訴諸暴力一途。當中,暴力在他們心中是"正義"的。

少年隊入校? 更換校長取締霸凌? 取締黑幫? 加強巡邏? 也許能壓抑校園暴力。然而學校意義何在? 如老師無法敎給小孩正確真實的人格,小孩出了社會也仍然只會是如此霸凌的面目而已。又,家庭教育意義何在? 如果家長將學校視為一種"管教小孩"、"培養技能"的手段,則家長對於真正的教育根本稱不上是出了絲毫心力的。社會的現實面永遠是無利於養成下一代的真實人格的,然而也因此社會需要家庭與學校的教育,無非是為了從此改善社會當中的不善而做的。若今日學校與家庭不教育小孩完成一成熟的人格,以在社會中真實的立足而能真正對社會有作為,反而任其在社會現實下繼續負面地發展,則教育又有何存在的需要?

千萬不要把霸凌與孩子打架鬧事混為一談。也不要輕視社會中種種所能造成的教育影響。有人告訴我,電影跟社會新聞,只是一種娛樂與資訊,並不用為此認為會對下一代造成什麼太大的影響,我對此深深不以為然。小孩的天性即為"模仿"的本能,在眾多使他們心靈感受震撼的媒體間,他們心理慢慢塑造成形(意識地、潛意識地)。這種親身的經驗遠遠比任何口述的、文字的教育來得更直接、影響也更深遠。

學校中的老師、社會中有所表現能力的人,若自身亦有一真實人格,那麼此一人格怎麼可以是一種明哲保身式的折衷呢? 霸凌現象始終最初來自於社會本身,若在社會的現實中那一些應該有格的人 (如:老師) 無法去明辨是非、無法成就其自身人格,小孩又能從何得到學習成人的模範呢? 因此,校園的教學、學校的行政如果沒有"格",人格教育是無從真實的。學校老師無疑是第一線了解教育的人,然而又拖負著上層種種的理念與壓力,然而,我認為身為老師,唯一應該堅持的目的就是教育下一代。我們成長的過程中不是都曾經遇見過那些極少數、但是以其人格為教的、真正的為人師表嗎? 難道他們的榜樣不正是我們(教育者們,而我,企圖成為教育者)應該"學習"且堅持的嗎?

Dec 22, 2010

乘著風



真的好喜歡這首歌,雖然小小阿貴唱歌唱的很走音.. :)
有挫折的時候只要聽這首歌,就會多少得到一點點安慰。用心聆聽生命,就會知道這些挫折的微不足道;珍惜一切已經擁有的,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而看到明晰透明的我,沒有價值、權力的束縛,才是真的幸福。

Dec 9, 2010

Dec 7, 2010

病了

演奏會完沒幾天,正開始全力衝刺畢業設計的時候,突然生病了...本來因為M教授的緣故而心情有些低落,現在則連身體也一起帶到谷底了...

估計是前幾天聚餐吃重而上火了,牙齦發炎併發感冒發燒,突然發現,這跟去年同一時間的我發生的事情似乎差不多。去年拔了一顆臼齒,然後在聖誕節前夕也感冒發了燒。只是去年感冒在巴黎的激情中竟然奇蹟地好了,今年只有自己一個人咬著牙撐畢業設計...

今早七點從恐慌的夢中醒來,牙齦腫脹疼痛不已,勉強弄了盆冷水濕毛巾冰敷,把鬧鐘關了,又昏昏睡去。再次醒來已經是十點多,但是牙齦的腫痛竟然大為好轉了,實是萬幸。這兩天為了退火,昨炒了鹹蛋苦瓜又煮了排骨苦瓜湯,今天又用苦瓜湯做了兩餐的粥。因而到了現在,牙齦的病狀基本上已無大礙了,苦瓜真是退火良伴。我想,我可能會從此不愛女人只愛苦瓜 (笑)。

這兩天頂著病做了兩個功能草模,拍了短片寄給了H教授,H教授總是看起來十分親切,但一個一直十分親切的人,竟也會讓人感覺到一種陌生...

泰勒明琴的演奏會結束了,所有人也許都會告訴我,在這樣畢設的期間,參加演奏會真的不適合,甚至於小M直接從一開始就不贊成我參與泰勒明琴的設計。然而這是絕對不會後悔的,因為整件事情是這樣一步一步慢慢走出來、當中遭遇的阻力遠遠大於助力,然而機會卻始終存在,也因為仍有機會,所以我們最終還是把樂器跟演奏會完成了。成果只能算差強人意,但是踏實之後所得到的,已經不是結果,而是成長。知道自己還可以更踏實、還可以更深入,這樣就足夠了。

Dec 3, 2010

又一難題

越來越喜歡在睡覺前讀譚老師的書了,但是心中卻有一種不安,感覺似乎自己是藉著讀老師的書來逃避什麼問題。因為讀老師的書時,心中是如此的平和、安定,似乎若不讀書就無法入睡一般。

自己以往總是為了獲得他人的肯定而努力,當然努力也是為了自己的理想,但是過去的努力總是希望是能夠獲得別人肯定的。也因此總偶爾有種小毛病,就是自己越來越知道如何才能將自己的努力表現給人知道,在過去也很成功地不斷得到各方的種種肯定。在這當中自己其實損失了很多東西,最大的損失莫過於自己從來無法真正地判斷自己的努力。也因此,我又開始企圖改掉這種對於肯定的期待,而思考自己要能夠肯定自己的努力。然而這卻是困難的,困難到我現在都幾乎要認為這是錯誤的。因為在這當中,我又變得過分相信自己。當別人給予正面或是負面的評價時,我都必須重新去評價這些評價的意義,思考他們究竟真實如何。這顯然又是過分自我的,尤其是當我發現,我們永遠稍微容易同意別人正面的評價時,我知道,無論怎麼樣去出發,自己其實是無法給予自己評價的。

在這樣心中著慌的時刻,我就會想要讀譚老師的書。因為書中對於美好的人事物應該是如何如何,是如此的正面且積極的。然而,光是讀書而無法付諸實現,或是因為自己的怠惰而不願付諸實現,讓我開始覺得,自己是否只是為了片刻的心安而讀書的呢?

評價的的確確是一種難以克服的關卡。自我的情緒始終被此一評價給束縛,而自我努力的力量又不斷被情緒左右。於是情緒高高低低只因為某種外界的肯定與否定。如何才能讓自己"不惑"而平穩踏實地去努力呢?

現在唯一知道的,就是千萬不要放棄、妥協。

設計的原點



上面這個影片是值得推薦的,雖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聽懂英文,但是它加上flash的動畫解說,相信應該是還算易於理解的。

一直都有構想寫下面這篇文章,但總擔心會流於各種撻伐,總之,個人淺見,請大家指教。

為什麼設計? 這個問題在整個設計史中是有幾次轉折的。如果把設計擴大的最廣義的型態看來,從人類開始製作工具起,就是設計的開始。工具時期之後,在古代的第一次轉折,是工藝品的出現,工藝品之所以不同於工具,在於人類能夠運用更多的製作技術,來製作並非滿足生存的物品。而這也是第一次"為甚麼設計"這個問題第一次出現回答的轉折,亦即,設計(製作工具)已經不是單純人在環境中不得不為(為了生存)而進行的,設計(製作工藝品)轉變成是為了"滿足"而進行的。前者是人寧可妥協於不完美的生存狀態,後者是人意圖去完整其理想的生存狀態。而從此人類也開始了其豐富的物質文明。

狹義的設計是在西方工業革命開始後,相對於手工藝而出現的。一般言工業革命發生於18世紀,但我認為,從文藝復興之後,西方人類將真知從神的領域轉移到對物的"原理"之上時,工業革命已經註定要發生了。然而工業革命本身並不改變工藝品的地位,工藝品只是改變了它的製作方式而已。真正發生影響的,是工業革命所帶來19世紀的工業量產。工業量產在最初是失敗的,因為這最初量產的物品,只是模仿手工藝品的製作而已,因此其品質是遠遠及不上手工藝品,這也是為何美術工藝運動出現以對抗工業量產的原因。也就是說,設計在此時是站在手工藝這邊的。然而,在西方的封建社會中,設計(手工藝)所能提供的"滿足",是選擇性的,也就是只有上層社會才能享用的。

然而工業革命造就了中產階級,也造就了"平等"與"民主"等的思想,工業量產最初雖然是粗劣的,但是卻是廉價的。也因此所謂"現代設計",是從工業量產出發,以"平等"為其精神的。如包浩斯以來的設計師,運用只有工業生產才能創造的新材料美感來進行設計 (這是很重要的,新材料的運用一直,也必然是現代設計的精神)。由於材料緣故,設計大量地運用了簡單幾何造型以表現材質,同時也利於工業量產。似乎,設計所能提供的滿足將不再只是有錢人的專利了。不過設計同時也一分為二,一部份設計師走著手工藝時代的高貴精神,但同時也使用工業生產與新材料,設計在他們手中變成了時尚,就如同藝廊中的藝術品一般;另一部分的設計師則走著現代主義路線,大量地運用工業生產的新材料,同時主張幾何的造型,反對奢華。

但無論是哪一種,已經與當初的手工藝時代有了一大轉變:設計的原點變成了一種藝術性的完成 (注意不要將此等同於藝術),最明顯的就是設計轉向對於純粹造型的討論。在手工藝時代,一個師傅他畢生只專注他所擅長的材料以及幾種不同的產品,在現代設計之後,一個設計師可以從餐具設計到寢具,從交通工具到燈具。之所以有這種可能性,並不在於設計師精通各種產品,而是在於工業生產造成產品在了生產與設計的分工,設計師因此能夠單獨在造形中鑽研。(這並不是說純造型就只是外形而已,而是說此時設計師關注的,是作為中心而主宰其它產品相關屬性如使用、生產、美感等等的"造型"。另外,這也代表說手工藝是無視於造型的,相反地手工藝面對造型是以整個產品的存在來看待的,設計師不同於此,是因為他所面對的工作不再是一個產品的完成,而是一個造型的完成。)

在兩次世界大戰以後,人們開始反思一切關於現代主義的問題。顯然現代主義曾經一度看似達成了平等與民主,但卻又造就了另一種的強權(資本強權、軍事強權、經濟強權...)。戰後,一方面人們看到這種極端是不可行的,另一方面曾經受到現代主義侵略的其它文化,為了對反現代主義,展開了各種後現代主義運動。後現代主義的精神在於反對劃一性(Einheitlichkeit),強調個性、地方精神。(需要注意一點,在討論現代與後現代時,必須知道現在的生活是處於後現代主義之下的,有許多意識形態不能以為是唯一且正確的。)

在後現代中,專注於風格造型的設計師開始大量發揮地方色彩。而另一方面,則有烏紐姆設計學院的從人出發的設計觀,它認為設計師應該除了理解產品的材料、造型、機構等等技術領域外,還需要學習社會學、歷史、人因學等等領域的知識。另外更有在美國出現的消費型設計,在經濟大恐慌末期,設計以提供"新產品"的特性為美國重新創造了經濟的新發產。這三種設計精神,大約可以說明現有所有設計學院、設計公司的不同走向了。

第一者雖然是後現代主義,但因為它刻意對反現代主義,所以依然只能是在產品的藝術性上出發,也因此是屬於昂貴的時尚或是風格領域的;第二者其實追求產品設計的哲學,設計成為一種問答題,設計師需要發現問題,然後透過設計予以解答;第三者其實就是消費主義 (其實也是後現代主義中反對的現代主義的延伸),然而由於經濟力量被視為是現在國際間國力的表現,國家政府與企業之間其實形成強烈的依存,政府保護企業、企業提供經濟力量。所以第三種設計精神雖然看似了無新意,但卻是現今最多設計公司其存在的原點了。

這個影片所描述的設計,正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之下的。我想,任何人身為設計師,是不應該不知道這樣的一個歷史背景的。否則有太多事情若無知於它的前因後果,是很容易以為現況是唯一可能而且是唯一正確的解答的。而說明了這麼多,則是為了指出設計在整個歷史中,產品在面對"它為什麼被需要"或者說"幸福是什麼"的問題上,是越來越模糊不清的。人並不是因為需求而需要設計,設計其實也在創造著人的新需求。創新感覺的設計,同時給予人的,是下一次創新感覺的需求。我無意予以現今的設計任何負面的評價,只是若我們無視乎這最原初的問題去做設計,是只會讓我們走進設計的象牙塔中。

理想的設計師應該始終對於"設計"本身保持冷靜,而對於"產品"則無需貪心,應該以其一生深入某一種產品(或者說某一種需求、某一種使用...)。深刻地去完成"一個"好的產品,也就足夠了。無奈的是,現今的設計師由於現實所限,設計過程中就算用盡心機去讓它完美,但一旦設計完成後,一切也就結束了,究竟設計到了使用者手上好不好用,常常已經是使用者自己的事了....就算是較具規模的公司能夠進行使用者的研究,然而設計師得到的依然無法是最真實的使用者的想法,而只能是第二手的設計準則(由規劃部門訂定的標準下,所求得的使用者幸福指數)。這雖然已是有所前進,但是設計師的努力與使用者的真心仍然只能是兩條漸近線,永遠無法重合。使用者的想法、產品使用的好壞,只能由設計師親自去訪查 (也只有設計師會真正想要去知道設計對於使用者所帶來的影響,其他人面對使用者,也只能是從別的比如說商業的、行為學的等等),然後與用者心中同有所嚮往,才能做出真正美好的東西。

Nov 27, 2010

寫完啦.....

《機器與影子們 - 為三台泰勒明琴與加工機具》

在工廠裡的三個影子,
在寂靜中談話、在黑暗中游離,
但一旦機具開始了運轉,
他們便大聲地笑、在光線下跳舞,
因為,
影子沒有了物體,便無法在光線下存在,
沒有了物體,更無法在明亮中移動。
看似,
機具是他們所依的物體。
一日,他們自問:
"究竟我們算是有自由的吧,不是嗎?"

現在,機具開始運轉...

======
終於把第一首試作的所謂現代派音樂寫完了,這是一首用三台泰勒明琴加上預先錄製錄音一起演奏的曲子。錄音是從各種加工機具工作時的採樣加以剪接組合並稍為混音而成,全長大概六分多鐘,但是只有34個小節。

其實自己覺得這個作品也並不怎麼漂亮,盡管在作曲之前,整個樂曲的架構跟思想都已經有數了,但是因為演奏者的限制 (我們其它團員裡竟然都沒有有絕對音感的人...@@哭),使得寫作的過程經常必須有技術上的妥協。妥協跟簡化是不一樣的,簡化犧牲了某些東西,妥協則是乾脆換一個東西來用。

不過,演奏技術的妥協倒並不是最大問題,最大的問題還是在於音樂取材的發揮。不同機具運轉時的聲音確實都是獨特的,然而如何運用這種聲音,並且能夠和上泰勒明琴,卻是一個巨大的問題。最終,我在泰勒明琴的部份,只使用了相當少量的音樂動機,這樣精簡了聲音的內容,以讓機具的聲音有所展現的空間。但也因為如此,整個音樂思想的表現變得有點晦澀、不太容易消化。

三台泰勒明琴自然就是在表現那工廠裡的三個影子,最先是陰暗而自由的。而如同我對音樂標題的描述,這三個影子是嚮往光線下的存在的。然後出現工廠開工、機具開始運轉的錄音,演奏是依著錄音而走的,也就是演奏者必須依著機具的運轉來演奏。當中有許多次機具的開與關,而音樂就在開與關之間不斷地重複或者變化,但無論如何變化,樂曲始終是無調性的,因此,三個影子在依附於機具的"舞動"中,不斷企圖找到一些合諧。然而機械的運轉看似和諧,但卻是無常的,所以整個中間與後面樂段中,其實是沒有真正的"合奏"存在的。只有在樂曲最終,當機具停止時或是停止的瞬間,三個影子才能自在地出現,然而卻是陰暗的、如同最初的陰暗,但是卻是自在的。

在總譜最末頁,我又加了一句話:

=====
如今三個影子明瞭了,如果沒有了願意在陰暗中存在的意願,即便是自由,也是謊言。
=====

Nov 23, 2010

認真 與 朋友

人生總是會不斷地看到一面又一面難以越過的高牆,總是有努力永遠不夠的緊張,更總是有無數的無力與挫折。認真或踏實不是用來保證不會遇到以上的困境,而是用來調適自己走下的每一步,以不會讓自己後悔。朋友也不是用來輔助自己度過每一個難關,而是在艱苦的道路上,能夠有個真實的榜樣,而不是只有自己的影子...

Nov 20, 2010

Taekwondo Women’s 49 kg, Aufnahme Vedio, Shu-Jun Yang vs. Thi Hau VU mit englischer Erklärung



: 1:45 Testing
: 2:00 (Before game) Both sides were testing the electronic socks
: 2:10 (Before game) Someone outside the field told the referee
: that Yang's (Taiwan) socks has some problem.
: 2:37 (Before game) Yang went downstairs immediately, left the field,
: and took off 2 sensors from her socks.
: 2:46 (Before game) Yang's coach put the sensors taken off from Yang
: near the chair.
: 3:06 The referee started the game, which means that the equipment
: of both sides are LEGIT, LEGAL, no problems at all.
: 5:38 Someone out of the field stopped the game and asked Yang to come
: over. (Yang v.s. her rival = 9:0; only 12 seconds remained
: before Yang won.)
: 6:12 Hong (Korean, in black suit) inspected Yang's socks and did NOT
: see any sensor he wanted.
: 6:29 Hong (Korean in black suit) asked the referee to take the sensors
: near the coach's chair
: 6:38 The referee went to Yang's coach & Yang's coach picked up the
: sensors near his chair.
: 6:50 The referee gave the sensors obtained from the coach to Hong
: (Korean in black).
: 6:56 Hong (Korean in black) waved the sensors taken from the coach.
: 7:01 Another one in suit came to check the sensors.
: 7:18 Hong (Korean) and Chao (coach of China, in black) were talking,
: checking sensors. [Note] Yang is considered as the biggest obstacle
: of China's player to win gold medal for the game of 49-kg level.
: 7:45 Hong (Korean in black) hold the sensors & Chao (coach of China) looked
: at the sensors, which is the most disgusting scene in Asia Olympics.

Nov 19, 2010

反覆犯了過錯的旅客,最少也看過青空的蔚藍

我心深處有聲音在呼喚
時常想做個教心靈躍動的夢
縱有數不盡的悲傷
我確信能在那方遇上妳

反覆犯了過錯的旅客
最少也看過青空的蔚藍
即使前路茫茫無盡
我雙手仍環抱著光明

告別的時候,靜下來的心
歸於無有的身體,叫耳朵細聽
生存的奇妙,死亡的不可思議
花與風與城市,都同一樣

我心深處有聲音在呼喚
時常不斷在繪畫夢想
縱有說不清的悲傷
以同一張嘴巴溫柔地歌唱

在即將消失的回憶中
聽到不能忘懷的微聲細語
在破碎的鏡子上
反照出新景象

最初的清晨,寧靜的窗
歸於無有的身體,不斷被充滿
不再探求海的另一方
因為光輝早就在這裡

在我裡面找到了

* * *

這是一首電影片尾曲的歌詞譯文,本來聽這首歌的時候並沒有覺得什麼特別的,覺得歌唱的女聲有種帶點聲樂色彩、然而又朦朦朧朧的感覺,背景也只是很簡單的木琴聲音。直到今天在片尾聽到這曲子的時候,第一次看到了翻譯的歌詞,突然覺得樂曲跟歌聲都美妙了起來,歌詞裡的感覺從淡淡的背景中、從歌唱者的聲音中流露出來。才感覺到,哎呀,這歌寫的真好!

貼上歌詞,這首歌真的很好聽。這是<千與千尋>的片尾曲。

Nov 11, 2010

生活 曾經一度那麼簡單

自從從威瑪洋蔥節回來之後,我開始喜歡吃德國式的早餐,小圓麵包配上一些些的奶酪、火腿片還有不同種的醃製醬菜。發現,這種早餐不但省錢、吃的足又健康,更是吃也吃不膩。就像是傳統中式早餐的清粥、饅頭、蛋餅之類的。這些傳統的早餐相較於三明治或是漢堡 (我曾經早餐經常自己做三明治或漢堡吃),雖然"看"似沒有能夠激起更大的食慾,但是卻是在平淡中讓人永遠不會失去吃早餐的興致。


其中很大的一個區別在於,這早餐的食材是如何被詮釋的。

小圓麵包、清粥這些傳統早餐,可以明顯看出來,它們所表現出的食物,是一種穀類的食物,雖然當中也可以出現其他奶蛋肉等的添加物,但是整體的中心、它整個味覺所表現的,仍然是穀類。穀類食物相較於其它,是最為清淡的,然而在食用中,卻也是最耐吃的。相對於此的三明治或漢堡,表現的就不再是穀類為中心,而是肉。火腿三明治、肉片三明治、雞蛋三明治,盡管當中吐司的比例仍然是最多的,也加上了蔬菜或是奶油。但從品嚐當中,食物的味道是透過它當中的"肉"來決定的。也因此,它們反而更能從人對食物的感官中,激起"吃"的欲望,然而肉食卻需要經常更換,可能因為它是透過食慾來表現的,所以,它需要的是更多重新對慾望的喚醒與滿足。

傳統的食物(註),其實不應該理解是因為某種早年的生活困苦、經濟不發達,而導致這種看似對於慾望的無法滿足。當我們更細心地去體會這些傳統的飲食後,傳統食物的睿智才能被發覺。它們絕對地表現出一種現代精緻食品所無法提供滿足力量,即在於平淡而有味。在這當中,人不因為欲望的追求而造成更大的欲望空洞,而是,簡單地提供滿足,但是永遠不枯燥乏味。欲望不是絕對天性的,而是被激起的。

(註:我們不應該只把傳統食物著眼在那些華麗的宮廷美食上,那些食物確實是很能夠表現出一種傳統的特性,然而卻只是生活中食物的特殊例子而已,傳統食物應該更多地關注在那些平常的、普通的食物)

Oct 26, 2010

一見任劍輝 總有白雪仙

林一峰 林二汶 愛你枕邊暖



"一見任劍輝 總有白雪仙 ...小玉有李十郎" 一直不知道詞出何處。終於讓我查到了"紫釵記(明昆曲,湯顯祖。粵劇 1956年,唐滌生)"和"霍小玉傳(唐小說‧蔣防)"。


關於紫釵記 http://zh.wikipedia.org/zh-tw/%E7%B4%AB%E9%87%B5%E8%A8%98_(%E7%B2%B5%E5%8A%87)

關於霍小玉傳 原文 http://zh.wikisource.org/zh-hant/%E9%9C%8D%E5%B0%8F%E7%8E%89%E5%82%B3

白話 http://vip.book.sina.com.cn/book/chapter_41844_27301.html

紫釵記改自霍小玉傳,但是主角李十郎(李益)卻是完全不同性格的人。紫釵記裡的十郎忠義情深,欲吞紫釵而不願攀權附貴。相對霍小玉傳裡的十郎則是忘恩負義、使小玉憂憤而死,自己最終變成變態殺妻魔。

自然,"愛你枕邊暖"裡的十郎跟小玉是出自紫釵記(任劍輝與白雪仙之名劇)。但讓我想起之前對白蛇傳的資料蒐集中,許仙也是最初從一個始亂終棄的男子,逐漸在後版的小說戲劇中變成了忠實愛情的人(雖然電影<青蛇>在此還是採用了負心許仙的原始模型)。彷彿,故事並不僅僅存在於篇章文字之間,在漫長的時間裡,故事不斷被訴說,也逐漸走向一個圓滿的結局。

人無法抗拒不義與無情的現實,但,心生嚮往處,終是圓滿。於是,故事不斷被傳頌,尋找它的結局;而人亦不斷旅行,尋找他的圓滿。

Oct 3, 2010

Beethoven Piano Sonata Op.31 Movement 3

前幾天我又新錄了一次這一樂章的錄音,原因是那天我彈到的史坦威真的是無以言喻的好琴(恩...就學生練習琴而言)...

記得前幾週彈到了一台YAMAHA的平台琴,已經習慣了史坦威,彈YAMAHA怎麼彈也彈不順,琴槌在撞擊琴弦後的震動、琴槌在歸位時的震動,都讓手指在琴鍵上感到萬分的不自在、彆扭,本來另彈奏者與樂器融為一體的關鍵的觸鍵,在那台YAMAHA上變成了一種苦難。這在史坦威的平台琴上從來不曾發生過,前幾天彈到的史坦威,其琴槌的運動中,精準乾脆,不帶半分多餘、絲毫累贅。對於鋼琴的品質,譚老師曾經提過一是溫溼度的問題,二是音色平均與音量的發音問題,音量是現代鋼琴普遍的流行價值所致。此外直到最近我才終於從觸鍵上,感受到史坦威鋼琴的厲害。鋼琴的撇去音量之後的音色問題,對我來說始終都不是品質問題,音色有內斂、有深沉、有明亮、有張揚,每台琴都有它自己的精神,很難說其好壞。在我,唯一決定鋼琴音色的品質問題,只在於樂器是否能夠透過觸鍵,表現出不同的色彩而已。然而解決觸鍵問題極其困難,勉強我也只能做出兩三種音色變化,一方面是耳朵的辨析能力不夠、另一方面更是手指技術不足。也因此,前幾天我驚艷於那台鋼琴的原因,還是多出自於它的觸鍵感覺上。

可能是因為近來專心在Schubert的即興曲上,也可能是因為情感上生疏的原因,我新錄的Beethoven Piano Sonata,盡管錯誤減少了更多,踏板跟手指觸鍵也更為明確,更有許多細緻的詮釋內容。但是很奇怪,這回卻沒有之前錄音時的深度了。由於樂曲中有幾個段落的銜接始終是我還沒想明白的地方,在從前的錄音中,每次聽到這些地方我都有種不順的感覺,現有各種的錄音版本又無法說服我。在最近的想法中,我還是試圖透過速度去解決,然而雖然這些問題解決了,然而音樂卻少了一些從前才有的深刻...

要解決一首樂曲真的是非常困難...

Oct 2, 2010

體驗設計 Experience Design

即便人們現在知道"體驗"是較"物"更貼近於人類心智的,並且更善於掌握創造體驗,也不應該藉此將體驗架構在虛無之上,而更應該是將"物本身"開拓到更深的、體驗層次上的境界去。如是,世界才得真實。

Sep 30, 2010

小說【106線電車的綠色洞口】

好久沒寫小說了,其實應該還是因為看到表姐寫的精采小說,讓我今天突然也心血來潮... 小說裏面出現的對話,請大家不要對號入座,因為,在我們身邊聽到的東西,其實重複率太高了,又何況,這只是一篇小說...

============

【106線電車的綠色洞口】

106線電車是聯絡是中心與老城區之間的重要大眾運輸線,中間會穿越西城區,西城區是商業區,有許多辦公大樓,白天人來人往,但是一到晚上六點半以後,所有的大樓就會剎那間融入寂靜的夕陽與夜色。106線電車在進入老城區的時候,會從地面上鑽入地下,入口處是一座美麗的小公園,而電車鐵路的入口,就像是被綠地包圍起來的一個方洞,或者說,就像是在綠地的斜坡上,開了一個讓電車鑽進去的方形口子。

據說:『每當電車在這裡鑽入地下的瞬間,人會忽然的陷入一片的漆黑,眼睛會短時間內看不見一切,唯一感受的到的,就只是耳邊各種巨大而雜亂的聲響…』當然,這個說法是那個年代的事了,當年沒有106線電車,然而這條鐵路線從當年作為運輸煤礦用,是已經就存在的。現代電氣化普及,電車或地鐵的地底通道中,都是佈滿照明設備的。但是照明設備是為明眼人設計的,對盲人來說,所謂陷入一片漆黑的感覺,是跟照明設備一點關係都沒有的。

這個傳說是一位已經失明六十年的老伯告訴我的,他在二十三歲那年因為在礦區發生意外,當時防護眼罩被落石砸破,不慎讓石灰進入眼中,從此失明。老伯伯告訴我說,雖然他失明了,但是每次他在車上從市中心要去老城區的時候,都能清楚感受到車子是在這樣的一個瞬間,進入到地底下。

我也經常乘坐106線,因為這是我去大學必乘的交通線。我住在老城區,而大學位於市中心偏北,因此當我去學校時,我並不會對鐵路線從地底鑽到地面有什麼特殊感覺,反倒是在回家的車上,因為車子進入地底前會轉一個彎,所以如果我坐在右側的座位上的話,我總是能夠清楚的看到公園的那片綠地以及那個被綠色所覆滿的方形入口。而我始終非常鍾愛這個被綠色包覆的入口。早在我剛來到這個城市之初,在還沒聽老伯說過那個傳說之前,我就對這個洞口印象深刻。在我看來,翠綠溫暖的顏色跟洞中的黑暗,正形成了童話般色彩的對比。

今天,不是尋常的一天。由於研究需要,我今天必須到市中心採集人行道、馬路上各式各樣的聲音。一般來說我不是個聲音工作者,採集聲音只是因為我研究的主題之故,但是作為興趣與愛好,對於音樂我還算稍有涉略,對於聲音並不是太過於麻木。

在市中心,我必須儘可能採集到各種不同的聲音,比如車子開過磚地的聲音、小孩與大人走在商店周圍的談話聲、號誌燈的聲音、狗的叫聲、行道樹的聲音…從一大早就開始工作到了四、五點鐘,我萬萬沒有想到,這樣的工作對耳朵可以是這麼大的負擔。比如說,當我在十一點整打算採集教堂鐘聲的時候,我的耳朵突然發現,一旁竟然有噴泉的水聲,這無疑是會在我所採集的聲音中造成雜音的。在那一瞬間,這噴泉的水聲像是一堵無形的刺牆,讓我不得不迅速地退離它聲音的波及範圍以外。

終於到了下午四、五點。我想,我應該已經把所有市區裡可能存在的聲音都取過樣了。我搭上了106線電車,在上車時,仍不忘把電車開門、放下階梯的機器聲也取了樣。盡管我總覺得似乎還有什麼聲音是我遺漏掉的,但是我不想要在六點鐘跟下班的人潮擠電車,所以我決定打道回家。但即使這樣,四、五點鐘的車上,已經是有不少的乘客了。

在電車上,我一個一個地查聽我已經錄製的樣本,想要找到是否有所遺漏。但是終於我的耳朵卻阻止了我繼續做下去,因為它已經不由自主地開始耳鳴。

車子已經開過了西城區、過了謝西里恩街站、莫爾克街站、奧圖戲院站,然而我的耳鳴卻始終沒有退去,我用手輕壓著耳朵,想要擺脫車上的人聲喧嘩。此時,我感覺車子轉了一個彎,我眼前又出現了神秘又美麗的綠色方形入口。

而,就在車子進入地底的一瞬間,我沒看到通道裡的照明燈,反而是整個進入了完全的漆黑。耳鳴聲陡然間,『嗡!』,變的奇響無比。

嗡~~~~~~~~~~

『不可以! 今天不行,我已經給你買了軟糖了…』「這是剛才商店門口一個父親的聲音」

噹~ 噹~ 噹~ 嘩嘩嘩~~ 「這是教堂鐘聲響起時噴泉的聲音」

『……』「這是外國人操著生硬的腔調說本地話…」

「車上似乎有人把玻璃的啤酒瓶打破了…」

「是狗在對著我叫…」

「是大貨車關上後箱門的聲音…」

『你要自己決定你的研究方向,這是你的研究…』「是教授親切但是認真的聲音」

『你明天晚上有空嗎,我們有一個Party…什麼? 你要忙學校研究啊…好吧…』

『小姐,麻煩妳我要一份牛肉捲餅餐…對,要套餐…飲料要…』

『…就只是耳邊各種巨大而雜亂的聲響…』

『我覺得你的構想很好,我們見面再談…』

『如果你這些話早幾天跟我說,我就不會想跟你分手了…』

『喂! 喂! 』

『人家會買的東西才是真的你要做的東西,憑甚麼別人不想賺錢…』

『我沒覺得你不好,那個誰才真的討厭,我討厭他…』

『我還是不理解的,這有人能懂你這個嗎?…』

嗖~

『怎樣?最近學校好嗎?』

『這不能問我,這是你的事…』

『今天沒有空的琴房喔…』

『什麼時候來呢?』

『你就是這樣…』

『不懂…』

『好…』

轟~




我記不得這天傍晚是怎麼回到家的。但我記得,我聽到了兩次鑰匙開門的聲音,一次是大門,一次是住家門。我並沒有失去意識或是怎麼樣,只是,這天傍晚之後我看到的一切東西,我都記不得了。我只清楚地聽見一切正在發生,也不斷在迴響,聲音建起了無數道巨牆,然而,我還是回到了,家。

(完)
=============

Sep 27, 2010

高,深,平,淡

自從改了部落格的名字之後,常常不自主地在想,高與深這二字的逸趣究竟何在。本來,想說對反於高深的,應該是粗淺。但是實際一想,若此,則高與深其實並無區別。假如以字對字而言,高、深的對反字,應該是平、淡。如此則豁然開朗,平、淡其實完全去掉了可能在對反中所造成的一切貶意 - 高、深的相對應該就是平、淡。

高,象形字,取樓台層疊之意象。京劇中,以登椅為登山,以登桌為登臺,何以臺比山高呢?文字中何以形象上以臺為高而不用"山"之形象呢?我想,此"高"者,最初必然有層疊構築之意。不求其高,也因此只在不求心之構築罷了。
平者,會意字,篆書作上八下ㄎ,八為"分"的意思,ㄎ是出氣的樣子,說話(出氣)安舒是謂"平"。相對於高,平者緩而安然,無雄然之辯、不為彰顯之思。
深,形聲,從水、(讀深或甚)聲,為水名。既以該水(河水)為深,則深必有水意。說文解字:不深曰淺。淺亦形聲,從水、戔(在此讀兼)聲,戔為小的意思,所以說不深為淺。深淺深淺,又何以淺不作為深的對反呢?因為深淺皆水,只有量的區別,你深我淺,也只是"量"上的壓過而已,『力不主皮』,因此不足以取。深的另一對反字 - 淡,則高明的多,深水、淡水,所區分者,非只有其"量"而已,而更對反其"質",若此,則你我不同,無所高下了。淡與淺區別何在?顏色上,相對於深藍,可以有淺藍、淡藍二者。淺藍,純粹只是色調上的區別(加入白色顏料調成),然而淡藍則更是由其透明度(質)所造成的不同(加水調成)。

何以說不求其高,但求其深?是因為高者遠離對象、遠離塵世,居高所視者,非僅是對象、而更是自身之高(因為對象渺小)。然而深者進入對象、隱含於塵世,位深處所視者,既是對象、而更是其自身全部。

九月27日夜,誌於德國埃森。

Sep 7, 2010

關於"書" (與譚老師的回信)

這是寫給譚老師的郵件的部份,寫在這裡暫時作為一個小結與整理

- - -

.....我覺得器物的型態應該其實都有其自身型態的必然以其人為的思維影響(姑且把它當成是設計的內容)兩個層面,所差異者應該在於人是否任其自在之型態或者是意欲主宰其必然。若人任其自在之型態,當中應當亦有人為的主觀思維(設計思維),以筷子為例,人仍有選擇其他器物的可能性,而”選擇筷子”本身,正是人的主觀思維所在。確實如老師您所點出的,若要探討東方的筷子,則應該從人是如何在飲食之中,完成其”人的飲食”的。筷子本身的兩根長棍可視為是功能上的必然型態,然而從其或方或圓,則可視為是美感上的問題。


本來,我在寫完筷子一文之後,開始或多或少思考”書”的問題,讀了老師的信之後我嘗試做了下面的小結:

西方視”書本”只為文字(訊息)的載體,這從西方如何看待書的歷史中可以明顯看出來:兩河流域與古埃及的泥板,被視為是書本的最早型態。因此今日人在面對電子書、網路等新的載體的時候,自然不禁要感慨道是”書本的末日”了。

我卻認為,書本,其實只是存在於人的閱讀與人在閱讀時的時空下的聯接物。我喜歡在坐車途中閱讀,最初我總是攜帶我想要閱讀的書,然而最終我經常閱讀的,卻竟然大多是方便輕巧的小書。又或者我始終放在枕邊閱讀的,不是精美的精裝書,如設計年鑑,而是老師您的論語與中國思想,其選擇的關鍵不在於我不喜歡看設計年鑑,而是在晚上的床邊,我所希望閱讀的是一本柔和清雅的中文書。我也嘗將論語與中國思想隨身攜帶以便閱讀,然而在坐車途中的整個氣氛環境,是無法能夠讀得下書的。從此,能夠清晰看出中國思維中為何書本如此輕盈,而西方則希望書本又沉又重的原因,其只在於西方視書本為文字知識的載體,自然應當如西方知識那樣沉澱深厚,然而東方只視書本應為人的閱讀而存在,輕盈的書本自當是適合讀書人處於幽靜清雅之處閱讀的。所以假如要回答新的文字載體的問題:我們可以說,若人願意從文、願意發掘書中之深,如同人所處之幽,則書本是唯一可能的必然型態,自然沒有所謂書本的末日,即便有,也應當是”文人”的末日吧。

若其區別真是如此,則我如果要探討設計的東西方問題,其一自然是不能專以人之主觀的主宰思維為設計之全部,而應該變成兩個問題:一是人應當如何透過物成全”人的行為”而不單單只是一個”行為”,這裡應該就是物的自在形態所應該佔的位置。

二則是工藝與美感的問題:在工業生產中,人是無從從物本身感受到”人”的美的。在手工藝時代,”物”是工匠所留下的痕跡,人得以從當中得到真正的人的美感思維。然而機械生產不同,物只是以一種型態出現,卻沒有如”從人而來”那種無以窮盡的美感的,頂多也只能是觀賞者自身的臆度,其根本是被侷限的。從工業設計的歷史上來看,工業生產之所以能夠被接受,是因為西方的傳統工藝是為上層社會所服務的,平民的器物卻只是單單以器物存在的 (盡管如此,當中確實也有具備深刻美感思維的器物)。在工業革命的時代精神 – 平等 – 之下,工業生產既將物提高到的接近手工藝的精緻(作工精緻),也將物的價格降低了。這是工業量產當中的核心精神所在。若我們在今日要探討東方的設計問題,首先要面對的,是工業生產是否仍有保留”手工藝精神”的可能,也就是即便物的成型不再是由人的雙手製作,物是否仍有可能讓人在使用中能夠感受到製作者(設計者)的、屬於人的、無以窮盡的美感思維。若此,則東方美感思維才有可能在工業生產之物中有所傳達,因為東方的美感思維是”屬人的”。關於這一點我還未能繼續深入,但我相信有其可能性,因為這就像,即便是工匠,他也需要雙手以外的工具,我們並不會以”以工具製作的”就當成是”不是手做的”,其關鍵應該也只在乎於心的出路吧。(明顯的對比是大陸現今的廉價手工,雖然稱之為手工,但相較於中國傳統工藝,其實當中根本是沒有手工藝精神存在的)。
 ...

- - -

感謝譚老師,能夠有一位思維深刻而且以真心追求真知的老師是非常難得的。

Sep 2, 2010

小小看法

關於 台灣工時長 大家猛打混 (作者:James Barras 瑞士日內瓦人,現於政大歷史研究所為研究員) 一文,個人一點小小看法:

其分析點其實並沒有可議之處,但作者在台灣各種現象之間的因果分析上,卻有許多問題。假如說,這篇文章(訪問)如果只是作者自己為了對比其自身國家的社會研究的話,其實並無什麼需要反駁的。但是如果本文是為了讓台灣人得到某種比較"客觀"的對自我的認識的話 (且本文作為一訪談紀錄來看確實就是為此一目的的),則這篇文章是有非常大的問題,而需要予以釐清的:

‎一、家人送小孩到安親班或補習班與家長花鉅大時間在工作上,是不能以此果比因論之的:工作時間長以致於沒有時間陪小孩,並不表示說,送小孩到安親班或補習班是唯一選擇。若此,則忽視了家長對於小孩的用心,其非不用心,而是其用心已經走上歪路了。小孩上補習班、到深夜才能休息的關鍵在於台灣家長的教育觀念,家長"努力"工作,同時也希望小孩"努力"學習。這"努力"二字是台灣經濟起飛時期的精神,然而現在成為一種信仰。之間的差距在於,人寧可相信"努力",也不願意去檢視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踏實"。這是這當中的問題。

二、賺夠錢後是否"一直"工作並不是絕對自由的選擇題,在台灣並沒有讓人選擇工作六小時、八小時、十小時的可能性,並不是說制度上抹殺了這種選擇,而是社會氛圍本身使人認為『工作 = 一直工作』使然。也就是說,人並沒有因為有錢了,就可以選擇工作少一點的可能性。如果要對於工作進行討論的話,無論如何是必須先從工作態度問題著手的,而不能只以表象上的時間差異論之。

三、全世界都受到中國威脅,資本化的中國提供的是絕對的廉價,而當一國家的企業放棄它服務人的能力,而都轉變以廉價作為它的競爭力時,企業本身立即脫離了它所存在的地方(國家),此時勢必平民老百姓經濟上是受到廉價主義的威脅的。另外,政治上台灣受到中國的威脅是隱藏的,不應把政客的各種口號如"親中"、"賣台"等等看為實際政治。如果要說台灣人對於中國的"威脅感受"的話,一方面如前所述是實際經濟上的,另一方面只是被自己政黨選舉中所營造的政治氣氛暴力所威攝而已。

四、沒有能夠信賴的退休生活,確實是台灣人生活的疑慮。然而作為是拼命賺錢存錢的普遍理由是可議的。一是作者並無真正對比"在台灣已經退休的人"的生活,二是"退休"此一概念在台灣是相當詭異的:在台灣家庭觀念濃厚,上一代人培養下一代人這是歐洲所無的,因此退休這個概念在歐洲自然顯得合情合理,但是在台灣,若是要在今日的經濟環境下,退休兼顧下一代人,則是不可能的。另外在台灣,並不是人人都有"退休"之可能的,除非公務人員,公司職員員工,才有所謂"退休"。從傳統角度來看,父業子承,在台灣並沒有"退休"的傳統的。退休問題其實是三個問題:國家應該顧及的是適應現代經濟制度的"退休"需要;另一方面應該照顧的是在現代經濟制度下,父業無人繼承以至於無從得以安享晚年的問題;第三是企業對於員工退休後晚年生活其實根本並無所用心,其關心的只在於政府規範以及利益收入的問題而已,如此才使人對於退休生活無法心安。

五、出國旅遊這點我則認為相當的不正確。台灣人休假時間如此之少,又如何能夠稱的上是"喜好出國旅遊"呢? 這當中我對於他所界定的"旅遊"概念相當懷疑。我猜想,他的統計方式可能是依照『台灣人在超過一周的假期裡會出國的比例』來計算的。如此,如果說台灣人在這樣休假時間少的情況下,難得有長假又不出國,則應該更讓人匪夷所思了。關於旅遊,其作者實在有必要先釐清"休假"、"旅遊"在台灣的意義與概念,然後始可論之。

Aug 18, 2010

兩首錄音

在Werden的琴房錄了兩首鋼琴,都是彈了很久的曲子,儘管如此,要彈到零錯誤真是非常困難的事啊@@~~。



Aug 17, 2010

小論意義與存在

我們不能把某人事物曾經存在過的數量與其意義相提並論,或者甚至說,我們不能認為某人事物在其存在的當下的耀眼程度與其重要程度相當。

許多人事物的意義是在時代的背後中運作的,他們的重要性也可能是百年之後才為人所知的。巴哈被現代人稱為音樂之父,然而卻是在死後才由孟德爾頌發掘出他的重要性的,在巴哈當年,在義大利音樂被視為權威的年代下,他的音樂被那個年代的人視為是三流的作品。布拉姆斯堅持追求在他年代中逐漸失去的古典音樂精神,反對當時潮流下的華格納、李斯特標題音樂,卻被當時樂壇忽視,但卻因此,古典音樂精神才得以又在柴可夫斯基等的標題音樂中再次展現,他畢生只寫了四首交響樂,甚至第一交響樂耗時20年才完成。然而在他之後,又有誰能夠再寫出流傳千古的純音樂交響樂呢?

因此在現代,當我們著手企圖抓住一些精神的時候,不應該首先考慮某種大多數的意見,對於所討論的議題,不應該以其所佔的量來權衡,而應該是他的位置。

Aug 13, 2010

這是一個產生不了經典的年代

這是一個產生不了經典的年代

與"曾經的"後現代當時不同,儘管那曾經是後現代,然而它帶出了一種叛逆性的批判,以一種清新的氣息沖刷現代主義之下的機械性、單調性。如同人生中的叛逆期,雖然無理,但是可愛。

今日不同,今日僅存的只有"後現代式",只剩下老年氣息的無意義的牢騷滿腹。如同前陣子很遺憾地從一位唸社會學的德國同學陳述的: 在學校裡學會了批判式的思考後,學校裡就沒什麼好學的了。今日的年代是屬於偶像的年代(不屬於經典的),去崇尚不是因為某事物的精緻,而多是因為它的流行。深思熟慮下的精緻並非不存在,只是願意花費時間去培養、去經營的慢消化系統,被認為是種無意義的浪費。這個年代的意義,是一種浮動性的價值,越是浮動的(看似越自由的),其價值就越高,它的代表物是錢。因此,沉甸甸的經典之物,在這個年代是累積不出來的。

Aug 7, 2010

泰勒明琴 Theremin Design in Steam Punk Style

after long battling in the factory~~


for more photos:
http://picasaweb.google.com/ooodesigner/ThereminDesign?feat=directlink

This is a project in cooperation with Institute Computermusic and Electronic Media of Folkwang University of Art. We used Theremax(R) for our electronic base and designed a carriable variation for theremin instrument. Besides I use Steam Punk Style for design and made this prototyping.

It's a very different experience to make a prototyping instead a model. Why we build this Instrument is because we want to use (not only see) it. Then it needs quite another technic to build it. When making a model, we build something to present reality (in an imaged world.) But when building a prototyping we try to build the reality. Of course there are also something we couldn't accomplish in prototyping. By modeling we've to present the functions (which a model cannot provide) through the form, and by prototyping we have to finish the most functions, in which we've to sacrifice some fantasy (sometimes the pretty form or sometimes the crazy idea) and we may lose some power of presentation. It seems that we lose some spirit in Design if we prefer the prototyping. But that's because we as designer always try to give our fantastic views to products. The truth is, the user have also their own fantasy and views when using a product. And we can see them only when we build a prototyping and let user try it out. And that will be the spirit which we can only achieve in prototyping. Prototyping tries to reach the depth of the world  not the height.

中文化:
這是跟Folkwang藝術大學ICEM (電子音樂與媒體中心)合作的案子。電子技術上使用的是Theremax(一泰勒明琴製造商)為基礎,並在其上設計一攜帶式的變形。此外,我使用蒸氣龐克作為造型元素進行設計,並製作此原型機。

原型機製作與模型製作是相當不同的。原型機的目的在於使用,而非單純觀賞。因此製作時所需的技術也是完全不同的。在模型製作中,我們製作了一個東西來表現想像中的真實狀態;但在原型製作中,我們企圖去建造一個真實狀態。當然,有許多東西是在原型上無法完成的。模型中我們無法實現其功能,因此必須要透過形體來表現它的功能,然而在原型中,我們必須實現功能,而因此可能必須犧牲一些想像空間,比如一個更美麗的造型或是一個更瘋狂的概念。看起來,我們似乎在原型中犧牲了一些精神,但是那是因為作為設計師,我們總是想要在產品上給出我們瘋狂的想法。但事實是,使用者在使用產品時,也會有他們自己瘋狂的想法。而這些只有在我們將原型給使用者測試的時候才能看見的,也正是原型所能擁有的精神所在。原型所企圖達到的,並非世界的高度,而是其深度。

影片

Aug 3, 2010

在咖啡廳的一種自由與一種不自由

人在咖啡廳喝咖啡的時候,有一種自由和一種不自由的向度。

---
某日,我待了一早上的圖書館,看了非常有意思的書,其中興致盎然、津津有味。滿是豐收地離開了圖書館,天氣晴朗涼爽,微風徐徐,於是我決定在路邊找家小咖啡廳,坐在陽傘下,喝著咖啡,聽著街上飄盪的小提琴手的音樂。
---

咖啡廳與咖啡在此時,是我意志的延伸。在這愉悅的早晨中,一種難得的自在衝破了束縛,來到了現實生活之中。我的自由在於,這愉悅的意志(暫時)不受任何外在因素限制,因為我可以隨我的心意,找一家舒適的小咖啡廳坐下來喝杯咖啡。而這杯咖啡毫無困難地將它的香醇直接地融入到整個愜意之中,咖啡廳的陳設無須苦費心思,只需簡樸純粹地提供一個舒適的空間,能夠融入我的存在即可。

---
又某日,我在一大城市中辦一些重要的事情,來回往來於不同的城區之間,人潮喧鬧、車水馬龍。終於我順利地完成了要辦的事情,在吵雜的市區中,我決定找一間安靜的咖啡廳靜一靜。於是我來到了一家咖啡廳,在與外界隔絕的咖啡廳中,我聽著廳內播放的音樂,慢慢地享用著我的咖啡。
---

咖啡與咖啡廳在此時,則成為我意志的盡頭。城市與各種事務已經消磨掉了各種多餘的意志,而只有在咖啡廳的此地此刻,我尋求平靜的心才得以舒展。我的不自由在於,只有在這一與世界隔離的一隅,只有透過這杯咖啡,我才能得一絲合諧平靜。咖啡在我口中展示著它的濃郁,告訴我它是屬於咖啡館的(不屬於世界的),咖啡廳的陳設小心而謹慎,似乎一不小心,喧鬧的城市氣息就會溜進這廳內。

Jul 15, 2010

Theremin & Steam Punk 泰勒明琴 與 蒸氣龐克

Cooperation with Institut Computermusik und Elektronische Musik
Designer: Wei-Chi Chien


ps. 先露臉給大家看看,原型製作中....

Jul 3, 2010

我真的不是有心的......

某日晚,
瑋麒:『沐晗啊,今天晚上吃炸醬麵好不好呀?』
沐晗:『蛤? 炸醬麵,你會做嗎?』
瑋麒(很得意地):『當然會啊,我那次去北京有"抄你媽的菜譜"。』
沐晗:『.......』

>.< ~~~~

Jun 26, 2010

『梅蘭芳』電影裡除了十三燕以外,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句話 :"生活要能夠真,如此戲裡才能夠真"。

京劇如何真,甚至許多東方的傳統戲與舞是如何演譯其真的? 西方戲劇的真來自於它的力度,演員所表現的人物都帶有某種悲劇色彩,這是最有力度以及感染力的,觀眾對於戲中悲劇的感受則來自於這一表現的力度打破了普通生活經驗的範圍,從此得到深刻的印象。而現代電影延續西方的戲劇,為了進入到觀眾普通生活經驗的範圍以內,然後再從中突破。從而現代電影演員必須演的"逼真",必須模仿如同某種現實的、一般的、大眾的,如此才能得到它的說服力、得到它的力度。

京劇和許多東方戲劇如何得到它的真? 我認為,京劇的真得自於演員的"演",它純粹地為了演而演。戲可以同於普通生活也可以大異於普通生活,沒有人能夠經驗過空城計時,司馬懿的猜忌與諸葛亮的善斷,人可以揣摩,但是這完全無法構成真實的體驗。我們無法從演員是否真實地重現了司馬懿與諸葛亮來衡量一場戲是否往"真"裡去了。

京劇裡所追求的真,是對於"演"的追求,在戲台上,演員所追求的不是舞台和戲本身以外的某種世界。在戲台上只有戲,然而,這場戲並不是存在於戲碼、段子等腳本之上的。演員面對的其實是演員自身。如何去面對"演"這樣一個任務,是這一場戲中,演員所必須去詮釋的。也因此,一個好的演員所能帶給觀眾的真,正是他如何去面對一場戲所能達到的境界 - 是"戲"與"演員"自身的真。

Jun 18, 2010

筆記

當我們在學習或者說接觸一事物、一事件的時候,有作為"人"去"理解"它的需要。然而這個時候是有兩種不同走向的。一者是以類似的過去經驗予以比對;一者是以"比較無知"的心態去體驗它。後者並不是與經驗無關的,但是是非對比性的。

兩者的區別在於:前者是簡易的、是有所終止的,當此一新的接觸與過去所有經驗已經和諧之後,接觸就已經告終。在此一模式下所產生的最終點,是規則、是定律以及(很重要的)例外(和例外的規則)。後者是困難的、是"企圖"有所終止的,它可以選擇走向第一模式,但當它走向第一模式時,就很難有回頭的空間了,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都是在此一模式下的,而所謂的教育是把它轉向第一模式的。然而,人若是持續在第二模式下停留、或者說回到了第二模式,通常是具有比較強烈的感受意志的,他會深刻地進入一個世界,並且說這個世界是獨一無二的。

Jun 7, 2010

曼陀羅 - 隨緣而起 隨緣而滅


http://www.nttclbs.tp.edu.tw/~jong/mandal/mandal.htm

曼陀羅沙畫。 或見文字介紹 http://tw.myblog.yahoo.com/kkpccart-062141220/article?mid=697&prev=699&next=696 。雖題為"藏傳佛教行爲藝術",但我深深認為,用行為藝術來描述,頗有誤解之嫌。

藝術(無論行為藝術或者一般其他藝術)所欲完成的,是一種帶有"永恆"意義的作品,它可以是物體上的,比如一幅畫、一個雕塑,它也可以是精神上的,比如一種行為、一種音樂。但無論它是物質上永恆的,或者是透過某一剎那所完成意義上的永恆,都不是這一曼陀羅沙畫所要完成的。

從全幅畫作的完成過程來看,整個大平面的布沙與格局是在已打稿的平面上完成的,而細緻的菩薩形象、眾生相則隨意念而定。畫技極為單純,以不同的管使沙流入格局之中而已,所精湛處只在那沉著而已。

網頁上沒有標註的,是喇嘛們在完成畫作當日祭祀,然後立刻以一只小掃帚開始將所有的沙慢慢往中心掃去,原先五顏六色的沙在撥掃之間,盡成了一片灰色,最後啦嘛再以一只大缽將所有的沙裝走,遺下被淡淡灰色掩蓋的底稿圖。

此間完成了什麼嗎?

從畫的本身來看,它在布沙完成後或許可以說是一幅圖畫,然而,也只是沙而已。從作畫行為來看,它也許有某種"曾經完成 然後捨得"的寬宏,然而,這幅畫也只是喇嘛眾多布沙作畫的其中一次而已,自古便有,未來也將繼續。此間,沒有任何一物"被完成",此間只有心發於佛法,然而"法"亦只是一空相。而"心",若不捨此一法相,則沒有完成一將要散滅之畫作所需的沉著,若心無所向,則沒有做如此細緻曼陀羅圖的可能。

所以見捨與得,在捨之下,才能得"自在" - 也就是隨緣的真意。

Jun 6, 2010

Steam Punk

在冰冷慘淡世界無盡的航行
是一切機械式的掙扎
且讓我 帶著深藏的 古典的
優雅

May 22, 2010

彈琴隨感

前幾日仍然在彈貝多芬的Sonata 17號第三樂章,同一個樂章大約已經彈了一年了。最初認識這個樂章是大學時期學合聲學時,有陣子都是以貝多芬的sonata作為分析的對象,偶然間在CD上聽到了這一個樂章,當時特別感到震撼,因為它的音符並不複雜,合聲也頗為單純,然而曲調的流動有一種無可言喻的整體感,應該說有一種一氣呵成的感覺。之後,曾花了一些時間練習,又直到去年秋天,開始在學校的琴房練這首久違的樂章。

隨著練習越練越多,曲子曾經一度讓我覺得喪失了最初練習時曾聽到的音樂,只覺得一切都只能依附在技巧的完整上而枯燥,雖然在今年三月時透過一位老師的指導而又重新感覺到練習的方向,然而很快自己又困惑在每個聲音的"為何"之上,似乎一個曲子的可能性變得無窮,而這種無窮所帶來的並不夠成為一種自由,反而是在彈琴時不斷的提問:我到底彈了什麼、聽到了什麼。

因此,我兩個月前開始練另一首曲子,是蕭邦的夜曲Op.32。至少避免了不斷彈原來貝多芬樂章的反覆機械性(或者至少我深害怕哪一天把一個曲子的所有變化都彈盡了)。新曲子也不太簡單,也得花上心思去克服技術問題。而舊曲都是在新曲練習段落結束後才彈奏的。

前兩天的練琴不是在學校的琴房,由於入學季又到了,而各地的考生都不斷地到學校來練琴,導致琴房難求的情況,我只好屈就在市立圖書館地下室的電鋼琴與耳機了(雖然我平時也經常在這裡練琴)。同樣在練完夜曲Op32後,我開始以彈sonata no17第三樂章。但這次卻以一個稍稍比以前更慢的速度開始的(在寒假由老師指導後,我已經把速度降了一次,儘管我又慢慢的回覆到比較快的速度),但是在這一次的練習中,卻有某種奇怪的感覺,我無法說明形成這個感覺的原因。這一次彈奏時所聽到的合聲感覺完全不同於從前,似乎所有的色調都比以前黯淡更多,更深色,更像是入夜色時的海洋。忽然之間,我彷彿聽到了貝多芬另一首奏鳴曲的聲音,是月光第一樂章。音樂速度當然是完全不同的,但是整個音樂的鬆度、那種寧靜中低沉的回音卻是同樣的。而我在發現這一種感覺時,即刻專注回到我所彈奏樂章的音符上,然而月光第一樂章的陰鬱卻不斷的在合聲與旋律之間浮現,似乎這些都是以前我所沒聽到的。我相信這不是移花接木式的另類詮釋,這或許是從把音符的第一印象(可能是從CD來的)徹底破除後所聽到的聲音,也或許是因為某種身體的疲憊(或者亢奮或者...)所導致聲音在心理面出現了迥異的回音所致。

我不知道下一次的sonata no17是什麼樣子,看似有許多的聲音還有待大腦把這一新的記憶消化吸收,我懷疑到,是否我向來都只聽到我已經想到的(即 我想要聽到的),直到某一刻,心才能夠完全清靜,讓真的聲音從演奏中出現。

Apr 26, 2010

春末乍寒

天地異變
滿樹林間 白色花瓣 如雪
絕望地傾倒在泥土地上

夏日氣息 稍縱即逝
未知 是前季冬雪未了
亦或 是今年秋心早結?

Apr 8, 2010

Grotrian-Steinweg

今天在Werden校區用到之前沒去過的琴房,裡面的琴竟然是Grotrian-Steinweg的直立琴,雖然琴很老了,但是保養的還算可以。一彈就發現這琴的觸鍵跟譚老師家的鋼琴一樣重啊(可能只略輕一點吧)@@~~~雖然重但是作為直立琴,這台鋼琴琴鍵的反應速度還真是比一般的直立琴好很多(更何況這台琴當學生的練習琴已經那麼久了...每天被砸 被...),幾乎都忘記彈的是直立琴。比較不習慣的是它的高音域以上,很可能是因為已經長年習慣Yamaha或者其他鋼琴的音色的原因,覺得這台鋼琴高音域的音色與中音域大不相同,反而有點羽鍵琴那種乾乾細細的色調(或許從音響角度來說的話,就是高音的泛音比例比較重),因此在彈琴的時候,高音始終在上面清脆地響著。而低音域呢,不知道由於琴房的消音稍差的原因,或是它的低音真的太渾厚了,只要一踩踏板,整個低音旋律就嗡嗡嗡混成一片了,讓人有點不知道拿它怎麼辦才好。

琴鍵雖然沉重,但是基本上觸鍵是有求必應,彈這種鋼琴最頭痛的就是,彈沒多久就會累了,因為總是不自覺地往琴鍵上加力量,直到自己開始負荷不了了才發現。最終看到的問題,依然是心被耳朵跟手指的慾望給拉著跑走了。

Feb 17, 2010

情境設計

情境設計(或者稱體驗設計)其最深處、最基礎上所欲滿足的,其實還是設計師的幸福,而不是使用者的。使用者在此處的幸福,只有在當他們能夠沾上這喜氣的邊緣的時候。

2010年二月,情境設計案結束後,心得小結。

Jan 23, 2010

暴民政治傳統

在曾經瘋狂追求言論與意見自由的地方,都存在暴民政治的傳統,因為多數人最終只要享受意見言論自由的權利,卻沒有辦法盡到思想自由的義務。

Jan 20, 2010

經濟?!

人在還沒有弄清楚經濟是什麼之前,就先相信自己的幸福是來自於經濟的發展的。(這實在是一件非常弔詭的事 - 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人有這種錯覺呢?) 是以當幸福逐漸消失的時候,人開始努力"拼經濟",然而消失的幸福卻不會因此回來。

看似與本文無關(實則不然),但謹為發生在海地的慘劇哀悼。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119/78/1z0ys.html

Jan 18, 2010

德文歌 Ja, Schatz "是啊,寶貝"

嗯...半限制級,可是這歌實在太可愛了。不過大家不要誤會,我還是幸福地跟我的Schatz在一起的。歌詞的原文如下,並附上我的翻譯。


再也不愛她 Ich liebe sie nicht mehr.
她看我就像垃圾一樣 Sie behandelt mich wie Dreck.
曾經我愛她勝過一切 Früher liebt' ich nichts so sehr wie sie.
但我現在只想滾蛋 Jetzt will ich nur noch weg.

她只知到大罵 Sie meckert immerzu
折磨我到骨裡 und quält mich bis auf's Blut.
不管我做啥 Ganz egal, was ich auch tu',
她就是要找碴 sie findet es nicht gut.

她根本就是一條活毒龍 Sie ist ein wahrer Drachen,
一個婊子或臭婆娘 ein gemeiner und perfider!
我一定要跟她了結 Ich muß dem ein Ende machen,
但我老是做不到: doch ich sage immer wieder:

"是啊,寶貝!當然你是對的"
"Ja, Schatz! Du hast natürlich Recht."
"是啊,寶貝!我知道那樣不好"
"Ja, Schatz! Ja ich weiß, das war schlecht."
"是啊,寶貝!不,我不想吵架"
"Ja, Schatz! Nein, ich möchte keinen Streit."
"是啊,寶貝!我真的非常抱歉"
"Ja, Schatz! Es tut mir schrecklich leid."

根本不應該這樣 Das kann doch gar nicht sein,
我想著"不"但卻說"好" ich meine "nein" und sage "ja".
我知道我以前就有這樣的毛病 das war schon immer mein Problem,
不過當時是在教堂禮拜啊! auch damals vor'm Altar!

撒旦快來把她帶走吧! Der Teufel soll sie holen!
她就要把我帶到棺材裡了! Sie bringt mich noch ins Grab!
好在我朋友給了我一個建議: Doch ein Freund hat mir empfohlen:
"她媽的! 一刀宰了這婊子!" „Mensch! Jetzt hak' die Sache doch mal ab!“

是啊!沒錯! Ja! Genau!
這真是一個天才的點子! Die Idee ist genial!
看吧 女人! Na warte, Frau!
妳再試一次看看 Wenn du mich wieder mal

再用妳那毒舌 mit deiner spitzen Zunge piesackst,
我就拿斧把它給砍了 hack‘ ich die Sache ab mit der Axt!
就算妳到時候求饒 Auch wenn du dann Reue beteuerst
- 太晚了! 啦啦...斧頭在我手上! - zu spät! Hmhmm..Ich hol' die Axt!

那會是妳最後一次張口大罵 Das war das letzte mal, daß du rumzukeifen wagst,
因為:斧頭在我手上 weil: Ich hab'n Beil.

我要妳顫抖著縮著 Ich will, daß du winselnd in dir zusammensackst,
當我拿著斧頭站在你面前的時候 wenn ich vor dir stehe

因為妳總是搞的我精神緊張
mit der Axt, weil du unentwegt an meinen Nerven nagst,
因為妳那愚蠢讓我厭煩
mit der Axt, weil du mich mit plumpen Platitüden plagst,
因為妳到處獵殺我所有的朋友
mit der Axt, weil du alle meine Freunde mir verjagst,
因為妳讓最終只有這斧頭能讓我回答妳問題
weil die Axt das einz'ge ist, was da noch hilft, wenn du
mich fragst.

啦啦啦啦~~~~~
Hmhmhmhmhmhmhmhm.......

我想像著 Ich stell’ mir grade vor,
我砍掉你一隻耳朵 ich schneide dir ein Ohr ab.
啊 什麼亂七八糟的 Ach was, papperlapapp.
我兩隻都砍了 Ich schneide beide ab.

我要揮舞著我美麗的斧頭 Ich schwinge guter Dinge
嘴裡還要哼著歌 meine Axt und singe,
就在我用這刀鋒 als ich mit der Klinge
劃過妳脖子的瞬間 deinen Hals durchdringe.

我要在食道跟氣管上劃上一道 Ich treibe eine Kluft durch Luft- und Speiseröhre,
把肌腱給切開 只發出輕輕一響 zertrenne Muskelstränge, wobei ich leise höre,

要看你的骨頭在頸子那斷掉 wie schön dir doch im Nacken
是多麼大快人心 deine Knochen knacken.
我已經說夠了 Doch genug der Worte,
等著看吧! Taten warten!

我去了趟特力屋 Ich gehe in das Bauhaus
謹慎小心地 und suche mit Bedacht
為我的女人選了一把斧頭 eine Axt für meine Frau aus
然後等著夜晚到來 und warte auf die Nacht.

我小心翼翼地走進妳房間 Ich schleich' mich in ihr Zimmer,
妳躺在那熟熟地睡著 da liegt sie tief im Schlaf
一如往常地在妳床上 auf ihrem Bett wie immer
輕輕地規律地打著酣 und schlummert still und brav.

風吹動著窗帘 Der Wind bläht die Gardine,
我高興著一切就像計畫一樣 und ich freu' mich: Gleich geschieht's!
突然她睡著大喊道 Da sagt sie mit verschlaf'ner Miene:

"關門!冷死了!" „Tür zu! Hier zieht's!"

"是啊,寶貝!我去關門"
„Ja, Schatz! Ich mach' die Tür zu.
"是啊,寶貝!馬上好!然後就不吵妳了"
" Ja, Schatz! Sofort, Schatz! Dann hast du deine Ruh'.
"是啊,寶貝!我把窗戶也關了喔"
" Ja, Schatz! Ich hab' auch das Fenster zugemacht.
"是啊,寶貝?我走啦,妳好睡!"
" Ja, Schatz? Ich geh' schon. Gute Nacht!“

那 現在幹嘛? Na ja, was soll's?
我乖乖劈柴去 Hack' ich halt Hol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