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 27, 2012

臉書 ─ 缺乏強度的互動

人與人的互動其實是極為複雜而且帶有強烈情緒的,想想我們成長過程中,從小學、國中...至今,花費了多少的時間與精神學習與別人互動、溝通。今天看似我們可以很如意的與人和諧地交談、跟好友交心、跟敵人鬥爭等等,這些互動其實是帶有很深刻的情緒的。只是經過了長時間的學習,我們大多已經不再感覺到這些情感的強度了,或著說,已經能夠很容易的處理這些情感。
......


今天出了這一則臉書自殺的新聞,其實是非常讓人心碎的。新的科技確實給予了人新的互動可能,網路使人的互動不受空間距離的限制,這確實是很便利的。對於較老的世代而言,他們可以較容易的透過這些媒體,在心中模擬重現人真實互動的樣貌,對他們而言,這種新的可能性確實給予了他們便利。然而對於較年輕的世代而言,或者說,對於在生命過程中還未學習到處理人與人之間這種帶有強烈情緒的互動的人而言,他們在新的媒體中,得到的是"新的互動模式"的架構。這也是為何麼現代社會中,兩個世代之間溝通上困難的原因了 ─ 在於學習人際互動的媒體與環境不同所致。

新的媒體其實也無需太多批評,沒有任何一種凡人所造之物在創造之初就能夠完美的。現代媒體的問題其實在於其汰換的速度過快。比如臉書的出現,也才只有八年的時間,它成立之初衷其實在於聯繫學校社區之中的學生與教職員,人面對面接觸的溝通畢竟是有限的,透過臉書,人則能夠更輕鬆地與較為陌生的同學聯繫、互動。

透過臉書不斷提出新的功能,人與人在網路上互動的可能性也越來越多。然而它的開發卻從來只是在拓展"新的可能性"而已。文字在臉書上的效能越來越低,取而代之的,是圖片、影像、遊戲等等的多媒體。這些媒體自然也有相當於文字的情感力量的可能性,然而文字經過數千年的發展,不斷拓展它情感傳達的能力,但這些媒體卻缺少一種"深刻程度"取向的發展 ─ 如前所述,新的媒體追求的是純粹的"新的可能性"。

從BBS、ICQ、MSN到現代的臉書,網路溝通出現了各種不同的服務,但卻沒有任何一種能夠維繫超過二十年,MSN算是當中普及時間最久的了,但到了今日也有逐漸被淘汰的趨勢。因為這種迅速的汰換,加上新媒體的出現都只是以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成功的,而缺少對於互動的深刻程度的檢討,導致網路上人與人的互動,始終停留在很簡單、原始的狀態。

這樣的背景下,造成了人與人之間互動的浮躁、隨便,在此並非惡意的批評,但是當我們看到臉書自殺的新聞時,『為何不報警?』、『為何沒人制止?』這樣的問題實在讓人感慨。在網路連繫還未如此大程度地取代真實互動的年代裡,我們可能只因為一點點的無奈事,便相約到海邊碼頭喝酒、我們也可能因為一點點的可喜事(比如說生日),就衝到朋友住處開懷慶祝。這些舉動對於新的世代的人而言,恐怕都是『很麻煩』的,然而這些舉動背後的關鍵,就在於那個年代的人活在這種深刻的情緒交流之中。

當我們看到自殺主角的友人在臉書上寫的勸解文字時,其實都能感覺到他們的真心。然而真心的"用力"程度還是有不同的。我們不難理解,在臉書數百個好友的動態不斷洗板的這種資訊量中,人要能夠用力去面對網路上人與人的關係,是有很大的困難的。人與人之間如缺乏這種需要用力的"深刻",則如何有想方設法、及時報警等等來處理這個問題的可能性呢?

記得曾經有過一部遊戲廣告的小電影 (遊戲名為奇蹟世界),講述一個被綁架的女生透過網路遊戲向人求救的緊張過程。然而,當我們再次重溫它的劇情時,我們不禁懷疑,人在這樣求新的媒體中互動,能夠感受到對象的深刻程度究竟有多少?


新聞相關網頁: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