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b 18, 2013

樸素與多樣性

在德國這邊,每次在學校的學生餐廳吃飯都不得不反省一次這個問題...

我們學校的學生餐廳在三年前開始重新翻新,直到去年完工。這期間,身為設計師的我不覺得餐廳有變好看多少 (但是真的變的比較「有型」),倒覺得食物變難吃了...。德國學生餐廳的食物是世界聞名的不好吃,但是畢竟身在異鄉,吃也就不需要太過地講究了。從前學生餐廳固定是三道菜,雖然稱不上是好吃,但也不至於說難吃到吃不下去,有時也會遇到偶然間作的不錯的菜。

餐廳改建完之後,大家都對新餐廳充滿期待。餐廳也「不辜負」大家的期待,大大地改變了每天供應的菜單,除了三道菜以外,還有披薩、自助式沙拉與甜點、還有一道要價(學生價)三歐元以上的、比較精緻的菜。

無奈的是,除了那道三歐元的菜還維持有以前改建前的水平以外,其它的菜色否則肉是人工再製的肉、否則醬汁總是口味太鹹、魚必然非常小塊、薯條永遠是乾的、昨天賣的食物出現在今天的湯裡、經常還會發現德國的菜中加了台灣人已經早就不吃的味精...

在點餐的地方,總是看到許多的人,不是在等著排隊,而是站在那邊猶豫要吃甚麼。外面也坐了許多人,狼吞虎嚥地吃。我不禁有種想像,彷彿自己進了原始叢林或是蠻荒草原中,許多的動物虎視眈眈地搜索著午餐的獵物一樣,東張西望地,看看哪一隻羚羊比較肥美。

人的用餐不應該是這樣的,餐廳提供的多樣性,不應該是用來激起人像動物一樣「獵食」的那種欲望。真正的多樣性應該是讓人感覺到滿足,就像是在美食街上、或是除夕夜滿滿一桌的年夜菜前那樣,人盡管就算已經餓了,也對於眼前的豐足感到幸福。這才是真真正正的多樣性,這種豐足才是使人遠去原始獸性成為一「人」的發展。

用餐如此,生活中的其他也應該是如此。商品的多樣性是否是真正的豐足、或只是像本雅明所說的那種規避品質問題的「趣味」而已,民主政治中的選舉也是如此,人是在眾多美好選項中選擇、或是在眾多劣等中淘汰?達爾文的物競天擇說明的只是獸性的發展,只證明在多樣性的比較中能汰去劣者,而並不說明「進化」,進化對達爾文來說只是多樣性過程中的偶然而已。

人若沒有多樣性的可能,則寧可樸素,寧可把只食物當成食物一樣開待,寧可放棄自己身為一個廚師的私欲,而單純作一個把食物好好地煮好的家庭主婦即可。與其學不實在的德國學生餐廳,不如學德國麵包一樣,樸素簡單,但是可以百吃不膩。

1 comment:

那一天 said...

人的「食」與「色」,和動物不同。以前譚老師說巴塔耶從研究人的「食」與「色」開始,即此原因。

我沒想到德國餐廳這麼糟...... 會不會有學生想在學校裡賣個甚麼吃的,搞不好會一炮而紅。

Ps. 我剛哄完小孩,然後吃著別人吃剩的pizz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