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 8, 2013

為甚麼要上大學

有次回成大的時候,學弟妹問道:設計既然是美感的培養與實務的創作,為什麼還需要上大學念設計。

確實,上個世紀初的設計教育並不是大學教育,包浩斯作為現代設計的開端,其教育方式是完全的技職體系。對於對設計抱有熱枕的人來說,直接進入設計公司當學徒,本來就應該是最原本與切實的道路,從畫圖、製作草模討論造型到CAD等等,都是在從事實務的設計公司中才能夠最有效率地學成的技能。早年許多的設計大師也都是從跟隨其它的大師學習而成就他們的能力的。

設計的本質並非數學或是哲學,它很單純的是一門技術,是感官與手藝的訓練。

然而,之所以設計進入了學術領域、進入了反思性的大學教育體系中,這一方面是工業材料與技術的高度發展已經讓以設計為單一領域的設計工作不再那麼容易應付,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戰後人們發現,過度發展的工業產品對人類生活造成了巨大影響,而且這種影響已經不能像從前那樣單純地樂觀以對,所謂「未來主義的末路」的意思 ─ 設計師不能毫無責任感地進行設計,設計也不再能夠只作為一門無所背負的技術存在。

進入大學學習設計因此最重要的就是要掌握設計史,這聽起來似乎非常地狹隘,但是設計史是唯一從實務界無法學習的知識,我所說設計史並非指狹義的如同藝術流派的那種美式設計史,而是真實整個產品設計的「歷史」。即便大學設計系的課程包含各種設計技術、材料、結構科學、實務習作等等,但是這些知識都是在今日,都是以設計史脈絡的前提來產生的。即便大學中的各們課未必將他們的內容跟設計史進行連結,但設計已經發展到必須將它自身置於歷史的脈絡中探索它一切根源的地步了。

換句話說,如果學生對此歷史脈絡冷感,一心只願意成為從事流行造型的設計師,那麼是無需在任何大學中學設計的,直接進入設計公司當學徒從零學起,那才是正確的道路。但對那些對設計的本質有所懷疑,對於設計師的未來存在著不同看法與期待的人,大學的設計教育才是使學生真正開始入門設計的管道。大學所教出來的設計師,應當是具有反思能力與執行反思結果的設計師。

大學教育的設計也應該從此出發來設計教育課程,各種當代的、實驗性的設計理論與設計方法,並不應該當成是教育的主軸。過份專注各種技術的培養也是不切實際的,因為最高明也最前衛的設計技巧永遠存在於業界、而非學界。大學教育應該培養的,是使學生能夠成為自己所認為理想的設計師的能力,為此,大學教育應使學生對設計有理想、能夠認清設計之局限以及具備願意突破的精神,而這一切都必須從對歷史脈絡的理解中開始,才能對設計有所背負,也才能有所前進。

求證真實的精神是大學設計教育的另一個重點,設計從產品的本質而言,並非是必須的,設計師唯有在對產品的美善有所關切下,其設計才能真實。然而,消費性與資本主義的影響之下,設計往往遠離使用者,而向資本靠攏。原先本非必然的設計,在此又更遠離其必然性,而走像純粹的偶然與純粹多樣性 ─ 為了設計而設計,這是設計在這個時代中所面對的最大敵人。

大學的設計教育因此需要三種教師:一是業界的資深、或是退役的設計師,他們能夠傳播上一個世代的設計精神。二是設計史的老師,他統合歷史脈絡中關於設計的優劣處,他必須真正博學有識與寬容,使設計能夠對自身進行反思。三是專家,如結構材料專家、使用者專家等等,第三類教師構成了一個設計學校的特色與專長,這些專業領域使設計不再只閉門造車,也給予學生扎實的本錢來開拓屬於他自己的設計師道路。

台灣的學生大多在進入大學前不具有對設計的基本認識,也未必對設計感到興趣,然而以上所述種種,應能使學生對自己有所檢討。即便檢討未能深刻,也足以使他們能夠時時回顧自己的腳步而有所調整。

而這,便是我對設計是否需要進大學念的回答。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