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間,喝咖啡在台灣已成為一種日常生活中的閒逸享受,從早年對星巴克的崇拜,到今天自家烘豆咖啡廳林立皆是。台灣今日的咖啡文化是消費文化的一部分,最明顯地來看,就是在咖啡廳談論好咖啡的人多,而在咖啡廳凝聚文化的人少,覺得遺憾的是,喝咖啡總淪落消費刺激下的行為。
Dec 31, 2014
Dec 24, 2014
瑕疵
從前,一顆石頭、一株老木都可以當神,路旁的土地廟裡,很可能供奉的只是一只不起眼的石頭。民雖迷信,但無傷大雅,人心虔誠,卻也不致是非不分。
今日「造神」,只是見路旁一片朽木破鐵,恰巧因為水漬鐵鏽現出一點光彩,便大加報導,包金貼銀。等到信徒們發現這神不過是個破玩意,便詛咒那朽木破鐵。
輿論多批評「造神」,未免捨本逐末。今日之所以感覺「造神」行為鄙陋,問題只在於選材太差而已。
今日「造神」,只是見路旁一片朽木破鐵,恰巧因為水漬鐵鏽現出一點光彩,便大加報導,包金貼銀。等到信徒們發現這神不過是個破玩意,便詛咒那朽木破鐵。
輿論多批評「造神」,未免捨本逐末。今日之所以感覺「造神」行為鄙陋,問題只在於選材太差而已。
Dec 10, 2014
二則
一
當一個人要完成一件事時,通常都伴隨許多犧牲,犧牲於此是一種近似於德性的堅持。這些犧牲大多都非是來自主觀的意願,而是無形中造成的結果。這於是產生了一種情況,當人在這件事上取得一定的成果後,他變得驕傲於自己的努力、心態變得貪婪,以為成就了一件事之後,便能依照他的努力再成就下一件事,但他忘記了犧牲,他想要求取他曾經犧牲掉的一切。在一段期間內,他的事業膨脹得很快,他依然努力付出,但是這些被取消的犧牲腐蝕著他的根基、他的心也隨著犧牲的淡薄而變得黯然失色。而終於有一天,殘破的德性、狂妄的貪婪被人設計,一攻而破,而他垂垂老矣,只知詛咒著背叛。
戒之戒之。
二
台灣的新聞其實非常粗陋,人都斥責媒體被政商壟斷,然而這些新聞壟斷的粗陋程度簡直根本無需擔心。它們因為聳動的目的而只能圍繞著公式旋轉,只要觀眾對於新聞議題有稍微長遠一點的關注力,只要多注意一件新聞是「如何消失」,而非「如何被炒作」,一切壟斷是如此的昭然若揭,意圖遮蓋的真相又是如此清楚明瞭。何須講話上氣不接下氣、嘶聲力竭的名嘴與政論節目?
想要看天空,只需走出屋簷,而非詛咒它。
當一個人要完成一件事時,通常都伴隨許多犧牲,犧牲於此是一種近似於德性的堅持。這些犧牲大多都非是來自主觀的意願,而是無形中造成的結果。這於是產生了一種情況,當人在這件事上取得一定的成果後,他變得驕傲於自己的努力、心態變得貪婪,以為成就了一件事之後,便能依照他的努力再成就下一件事,但他忘記了犧牲,他想要求取他曾經犧牲掉的一切。在一段期間內,他的事業膨脹得很快,他依然努力付出,但是這些被取消的犧牲腐蝕著他的根基、他的心也隨著犧牲的淡薄而變得黯然失色。而終於有一天,殘破的德性、狂妄的貪婪被人設計,一攻而破,而他垂垂老矣,只知詛咒著背叛。
戒之戒之。
二
台灣的新聞其實非常粗陋,人都斥責媒體被政商壟斷,然而這些新聞壟斷的粗陋程度簡直根本無需擔心。它們因為聳動的目的而只能圍繞著公式旋轉,只要觀眾對於新聞議題有稍微長遠一點的關注力,只要多注意一件新聞是「如何消失」,而非「如何被炒作」,一切壟斷是如此的昭然若揭,意圖遮蓋的真相又是如此清楚明瞭。何須講話上氣不接下氣、嘶聲力竭的名嘴與政論節目?
想要看天空,只需走出屋簷,而非詛咒它。
Oct 31, 2014
Oct 22, 2014
原罪移情
許多事情評論的初衷,都無甚錯誤;許多人與人對話的本意,也並不太對立。然而過份強求自我論述的正義感下,人自我催眠,將明析清楚者與揣測懷疑者混為一談,因而選擇了錯誤的批判對象。而因為對象都錯誤、又欲在這錯誤的對象上強取自我正義,於是產生社會意識的混亂對立。
民之苦,不在於生活之苦,而是在那無知中矯情為智。但這亦非人民之罪,這只是上位者意圖混淆視聽的上行下效、有樣學樣而已。人民在身體辛勞之中,背負著灰濛暗淡、飽受傲慢暴躁的煎熬。
民智,不擅長體會細膩的差異,也很難掌握世界原本的豐富性。民智傾向移情、傾向概約化問題。民主的破碎發展,夾帶著民粹意識,將低落的民智高高吹捧,欲消滅真正的教化,因為,若是沒有了巨大的對立感,上位不仁無智,便一目了然。
太上,不知有知;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民之苦,不在於生活之苦,而是在那無知中矯情為智。但這亦非人民之罪,這只是上位者意圖混淆視聽的上行下效、有樣學樣而已。人民在身體辛勞之中,背負著灰濛暗淡、飽受傲慢暴躁的煎熬。
民智,不擅長體會細膩的差異,也很難掌握世界原本的豐富性。民智傾向移情、傾向概約化問題。民主的破碎發展,夾帶著民粹意識,將低落的民智高高吹捧,欲消滅真正的教化,因為,若是沒有了巨大的對立感,上位不仁無智,便一目了然。
太上,不知有知;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Oct 12, 2014
萬千神明
日本有「萬千神明」一詞,指那生活環境之中一切所接觸之物品中,皆有如同神明一樣的存在,是以人對物需尊敬 (如對有靈性者一樣),而神明也會以此關照物品的使用者。前陣子在電梯中巧遇少見面的老奶奶,才知道住的這棟公寓至少也有八十年的歷史了。公寓的電梯是60年代的,雖不如建築那樣老,但也是老電梯。自我入住以來,這台電梯一直不定期會有停在某樓層後,就不會再動的毛病。此時的電梯門會在關上後又無端自動打開,好像有人在電梯關門時闖入電梯,導致電梯門又緊急打開一樣,就這樣開開關關,電梯就停留在某一樓層不動了。
可能因為學的是設計,我經常猜想電梯門感應人進出的裝置是什麼,大多數電梯都是在門上面有壓力感應,當關門受到阻礙時,門就會緊急打開;有些電梯是物件感應,當有物件經過電梯門口,門就會自動打開。但我覺得這棟大樓電梯的門使用的裝置恐怕以上皆非,只是猜想,我認為這個電梯的門有防夾設置,但對於人進出的感應是靠重量變化來計算的。會有這種猜想是因為只要人在電梯關門時,稍為用力蹲一下或是跳一下,電梯門就會很快地打開了。
這幾年下來,我發現,每當我進入電梯時,只要我站到某一角時,電梯就會出現門關不起來的狀況。所以我都會避免往那個角落去站。有一次電梯與另一個人同搭時也發生一樣的問題,於是那個人在電梯門關上時,用全身重量壓著中間那片門板上方約三分之二的位置,然後回頭對我笑著說:「我在這邊住二十幾年了,只要這樣電梯就會動了。」果然,電梯就動了。
那天,遇到那個老奶奶時,電梯門開了老奶奶卻慢條斯理地,她說:「我在這邊住了八十年了,等門全開了再進去,這樣電梯門就不會一直打開關不起來了。」
我心想,果然那萬千神明對每個使用者講的話都不太一樣啊...
可能因為學的是設計,我經常猜想電梯門感應人進出的裝置是什麼,大多數電梯都是在門上面有壓力感應,當關門受到阻礙時,門就會緊急打開;有些電梯是物件感應,當有物件經過電梯門口,門就會自動打開。但我覺得這棟大樓電梯的門使用的裝置恐怕以上皆非,只是猜想,我認為這個電梯的門有防夾設置,但對於人進出的感應是靠重量變化來計算的。會有這種猜想是因為只要人在電梯關門時,稍為用力蹲一下或是跳一下,電梯門就會很快地打開了。
這幾年下來,我發現,每當我進入電梯時,只要我站到某一角時,電梯就會出現門關不起來的狀況。所以我都會避免往那個角落去站。有一次電梯與另一個人同搭時也發生一樣的問題,於是那個人在電梯門關上時,用全身重量壓著中間那片門板上方約三分之二的位置,然後回頭對我笑著說:「我在這邊住二十幾年了,只要這樣電梯就會動了。」果然,電梯就動了。
那天,遇到那個老奶奶時,電梯門開了老奶奶卻慢條斯理地,她說:「我在這邊住了八十年了,等門全開了再進去,這樣電梯門就不會一直打開關不起來了。」
我心想,果然那萬千神明對每個使用者講的話都不太一樣啊...
Sep 21, 2014
夢的回憶
最近身體並沒有很好,先前稍為運動了一下,晚上精神太好睡不著,隔天拜訪朋友就被傳染感冒了,感冒已經好了,但有意識到自己最近總在晚上的時候回憶起前夜的夢。
我是很經常做夢並且很能記住夢境的人,但最近身體疲憊,夢境大多很難在早上醒來時還能記住,反而是到常常了晚上的時候,忽然會回憶起夢境裡的臨場感。夢境的內容仍然想不起來,但是那個情境的情緒與氛圍會突然地出現。剛發生這種現象的時候,我以為是一種「似曾相似」的體驗、一種突然想起童年或是過去的狀況,但幾次之後,我發現並非如此。當臨場感出現時,我彷彿置身在一個進行中的故事,只是因為欠缺記憶,所以不知道如何對這種感覺做出回應。這幾次當中有兩次,我突然地在臨場感中很片段地回憶起,知道那是昨夜夢境的延續。這才知道並非是久遠的記憶,而只是昨夜的夢境。
今天頭痛發作,吃藥不見太大功效,但亦無惡化,坐在電腦前總無法專注在工作上,有點渙散,於是對此稍做記錄。
我是很經常做夢並且很能記住夢境的人,但最近身體疲憊,夢境大多很難在早上醒來時還能記住,反而是到常常了晚上的時候,忽然會回憶起夢境裡的臨場感。夢境的內容仍然想不起來,但是那個情境的情緒與氛圍會突然地出現。剛發生這種現象的時候,我以為是一種「似曾相似」的體驗、一種突然想起童年或是過去的狀況,但幾次之後,我發現並非如此。當臨場感出現時,我彷彿置身在一個進行中的故事,只是因為欠缺記憶,所以不知道如何對這種感覺做出回應。這幾次當中有兩次,我突然地在臨場感中很片段地回憶起,知道那是昨夜夢境的延續。這才知道並非是久遠的記憶,而只是昨夜的夢境。
今天頭痛發作,吃藥不見太大功效,但亦無惡化,坐在電腦前總無法專注在工作上,有點渙散,於是對此稍做記錄。
Sep 14, 2014
能
影集《料理仙姬》裡面第一集講的是豆腐。有顧客來到一升庵用膳,向老闆娘半田仙問到豆腐原料大豆的產地,老闆娘很不好意思地說不知道,於是顧客便以為這樣傳統的料理亭對食材的掌握根本不用心,到劇末才明白,一升庵用的豆腐來自特定的豆腐師傅,師傅混合不同產地的大豆依據季節變化來配製成當季的豆腐,一升庵所做的,只是相信豆腐師傅的人格與專業技術而已。
新聞沸沸揚揚阿基師因為牛頭牌紅蔥肉燥在上海而下跪道歉,有人說阿基師說到做到,是真男人;有人說阿基師根本不需因為業者的不肖與國家認證機構的瀆職而下跪,錯不在他;也有無學者批評阿基師做秀,甚至以"奴性"二字批評。今年六十高齡的阿基師寧可一跪,然而,到底多少人真的知道了這一跪的用意何在?
新聞沸沸揚揚阿基師因為牛頭牌紅蔥肉燥在上海而下跪道歉,有人說阿基師說到做到,是真男人;有人說阿基師根本不需因為業者的不肖與國家認證機構的瀆職而下跪,錯不在他;也有無學者批評阿基師做秀,甚至以"奴性"二字批評。今年六十高齡的阿基師寧可一跪,然而,到底多少人真的知道了這一跪的用意何在?
Aug 28, 2014
生
生、生命或曰生存,並不是一種朝向絕對力量的進程。絕對力量透過的勝利性、成就感意欲成為絕對的存在,然而,生命的勝利、生命的成就都是靠著層次上的高度完成,如同鷹隼在高空中一般。力量性地模仿鷹的飛翔、追求鷹的速度並不會使人變成鷹,而只是成為壓迫生命的圭礙與迷亂。企圖絕對地存在,卻只是死氣沉沉地活著。
Aug 1, 2014
行遊中東、巴爾幹 ─ 斜吹管樂
終於又有一篇舒適的音樂介紹文了。今天正傳來高雄氣爆事件的新聞,德國在車站的新聞牆上,也播放著烈焰沖天的影像。記得俞遜發說過他所追求的笛子時,畫了三條線,是一個乾卦,大約說:「上為天,下為地,中間便是人、是我們笛子演奏家,人調合天與地之間的和諧,就是我所追求的音樂。」希望台灣天地和諧、人人平安。
幾年前開始迷上從中東到巴爾幹山脈一帶的管樂器,因為在這個地區盛行一種斜吹的笛子,而這種笛子的聲音極為迷人。它在演奏時不避諱邊稜的氣音,而認為這正是蘆葦或是笛子哭泣的聲音。
幾年前開始迷上從中東到巴爾幹山脈一帶的管樂器,因為在這個地區盛行一種斜吹的笛子,而這種笛子的聲音極為迷人。它在演奏時不避諱邊稜的氣音,而認為這正是蘆葦或是笛子哭泣的聲音。
Jul 31, 2014
夢裡的痛覺
從小就作過很多跟痛相關的夢,夢見過身體在地獄的無盡齒輪中被碾碎、夢過心臟被硬生生挖出來、夢過掉進腐蝕的酸海中、夢過身體被原子彈毀滅等等等。但無論多麼不可思議的夢,回想這些夢中的身體,其實不曾感受到真正的痛。有一次夢見被摩利亞迪 (見福爾摩斯) 的黨羽開槍射中雙腿,在夢中找了東西硬把腿上彈孔塞住止血,雖然夢裡痛得要命,但醒來時,發現只是雙腿睡到麻痺了而已,並非真有痛覺。
昨天第一次真的夢到痛,夢境很雜亂,但恍惚之間聽到巨大的噪音,那像是有人在隔壁牆用很鈍的鑽頭在很硬的磁磚上鑽孔的聲音。聲音巨大、震得耳膜發疼,夢到在夢中忽然驚醒,憤怒地打開房門對外面怒吼。耳朵疼痛又極為疲憊,讓我分不清夢與醒,看著幽暗房間中的影子,不知自己到底在哪裡,終於在清晨時掙扎地醒了,耳朵還殘留有昨夜的痛覺,嗡嗡鳴響。
昨天第一次真的夢到痛,夢境很雜亂,但恍惚之間聽到巨大的噪音,那像是有人在隔壁牆用很鈍的鑽頭在很硬的磁磚上鑽孔的聲音。聲音巨大、震得耳膜發疼,夢到在夢中忽然驚醒,憤怒地打開房門對外面怒吼。耳朵疼痛又極為疲憊,讓我分不清夢與醒,看著幽暗房間中的影子,不知自己到底在哪裡,終於在清晨時掙扎地醒了,耳朵還殘留有昨夜的痛覺,嗡嗡鳴響。
Jun 29, 2014
消失的「應該」
在這個年代裡越來越少人敢真正地使用「應該」這個詞。這個詞與現代人的現實生活漸行漸遠,對於我的年代而言,它變成了如童話故事一樣的回憶。
「應該」一詞逐漸失去了它本來所具有的一種追尋嚮往者的意義,而逐漸淪落成一種道德的勸說。原本,當人說「你應該」的時候,由於這個詞所具有非強制性的特徵,言說的人原本是一種積極的建議為動機,它是一個只有真正得到過美善的人,才知道如何使用的詞彙。但在一個人主動放棄為美善的時代中,「你應該」否則因為薄弱的強制性而被忽略,否則因為它暗指的必然性而變成了道德的指控。「應該」所言述的內容從此被刻意「述而不論」地放在試管中,只等著發霉變質。
取而代之的,是這個年代中越來越多人愛說的「要」與「你要」。它們回應著各種社會期望、法律規範與規避遊戲,挑逗著人取巧投機的押注。當人說「你要」的時候,言述者正展示一種因與果的成就感,正以世俗力量的現實性來否定思辨。當人主動放棄為美善時,這種「你要」聽起來格外悅耳,「你要」輕易地放縱了作為的正當性,但同時也以看似合理的因果關係為藉口,而規避了所言說內容的責任。
「應該」一詞逐漸失去了它本來所具有的一種追尋嚮往者的意義,而逐漸淪落成一種道德的勸說。原本,當人說「你應該」的時候,由於這個詞所具有非強制性的特徵,言說的人原本是一種積極的建議為動機,它是一個只有真正得到過美善的人,才知道如何使用的詞彙。但在一個人主動放棄為美善的時代中,「你應該」否則因為薄弱的強制性而被忽略,否則因為它暗指的必然性而變成了道德的指控。「應該」所言述的內容從此被刻意「述而不論」地放在試管中,只等著發霉變質。
取而代之的,是這個年代中越來越多人愛說的「要」與「你要」。它們回應著各種社會期望、法律規範與規避遊戲,挑逗著人取巧投機的押注。當人說「你要」的時候,言述者正展示一種因與果的成就感,正以世俗力量的現實性來否定思辨。當人主動放棄為美善時,這種「你要」聽起來格外悅耳,「你要」輕易地放縱了作為的正當性,但同時也以看似合理的因果關係為藉口,而規避了所言說內容的責任。
May 15, 2014
May 9, 2014
視野之戒
一般所謂知識、資訊,從主觀性言,其實可以「視野」一詞概括。它必然受人的成長歷程與生活環境限制,人多以為有了像是網路這樣資訊流通的媒介後,自己的視野便不再有所限制。其實不然,簡單如google搜尋為例,不同人在面對同一個問題時,所決定使用的搜尋關鍵字便會有極大的不同,而關鍵字更決定了最後人是否可以找到答案、又找到的答案品質如何的結果。生活環境也有諸多限制,比如語言、媒體的選用等,亦都影響了人最終的視野。
求自己視野的深廣來自於如「是非之心」這樣的本性,但如果只停留在講是非之心,則只是以為自己的所見所想就等於世界面貌,最終僅僅為一種與人爭辯的好強心,而非真正達於是非。子貢反省視野問題時,如此感慨:「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闚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然而個人成長與環境各異,是以若非對對象有所努力,否則是無以在視野問題上能有精進的。
我認為,專精一事物是展開視野的必須過程,而非是隨意的四處張望、四處找尋資料。在求專精的過程中,事物與世界的關係才逐一明瞭,從此視野才真正慢慢有所「展開」。但是專精一事物與專精一技能是有區別的,技能關懷的始終是技術自身,諸如效率、成本等等問題,都是技術問題。專精一事物是對最終絕對現實的關懷,因為,無論技術好壞、效率成本如何,最終的結果總是在現實層面上才發生影響,面對那絕對的現實便是專精一事物的開始。
反省的是,台灣的教育很少教人關懷那最終絕對現實的事物,這個現象是很奇怪、罕見的。人自出生起,理當對於真實事物始終抱有知的欲望。但自小學起,學習的成就便被束縛在於一技術的熟練程度裡,學習數學從不關懷現實中的矛盾、學習國文更不關懷人文深刻中的志向與嚮往。這樣的教育氛圍是導致最後的大學教育中,人以為只有如資訊電機或是英文(作為語言技術)法商等這些應用科系,才有創造價值的可能。而以中文、數學、哲學這些科系為業的學生,因此往往被質疑他們的未來出路。其實非是沒有出路,而是台灣的教育早失去了那對最終現實事物的關懷。
教育不應以為唯有應用型的知識才能夠從事創造。人類史上的重要發明與創造,都必先起源於文學。今日如此普遍的網路技術、超文字協定等等,看似非常的工科,卻都是文學家所提出的概念。若非先有概念,這些技術是無從開始的。而這種認知的錯誤,終究根源於「視野」狹隘的問題。
說最終事物的「最終」,並不是指如哲學或是抽象理論那樣的概念。烹飪面對的最終事物就是品嘗者感受那菜色的優良與否、而非是刀法、火工等技術;設計面對的最終事物就是使用者使用產品時的感受良好與否、而非美學、風格...等等,「最終」的意思是指那在追求過程中,決策取捨所不能放棄者。而「最終」更不應以為便是市場、生產。台灣的實業氛圍多視這兩者為最終絕對的現實面,卻不知道一公司盈虧關係到的,終究只有公司自己而已,甚至自己一人而已。以為公司營運與一國經濟相關,更只是視野狹隘時自我欺騙的謊言。若如無視生產最終面對的使用者、市場最終面對的消費者,那市場與生產至多只是一套抽像系統,無法面對事物的現實情況,更無從產生價值。
在台灣面對事物的視野還未到位之前,有許多必須戒慎思考的。而首先便是被欺騙的危險,而危險不在於金錢的損失,而是在人最終變得無所相信,封閉自己的情況下,便是只關注市場、生產這種無關最終價值的結果。而我所說的被欺騙更非指一般平民,而是指政治人物、實業老闆等,這些人物受到欺騙後的損失,往往轉嫁給平民承擔、形成剝削,上位先被剝削,再剝削下位者,這是最後造成國家社會分裂的原因。
面對事物的現實,才是「知」的開始,而透過知,人才有視野。視野一旦面對反省、一但展開,人才會知道如何取捨、如何溝通、如何保護自己免於強暴者的欺瞞。而更重要的,有了視野,人才知道何處能有價值,從此才能穩扎穩打地創造。
求自己視野的深廣來自於如「是非之心」這樣的本性,但如果只停留在講是非之心,則只是以為自己的所見所想就等於世界面貌,最終僅僅為一種與人爭辯的好強心,而非真正達於是非。子貢反省視野問題時,如此感慨:「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闚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然而個人成長與環境各異,是以若非對對象有所努力,否則是無以在視野問題上能有精進的。
我認為,專精一事物是展開視野的必須過程,而非是隨意的四處張望、四處找尋資料。在求專精的過程中,事物與世界的關係才逐一明瞭,從此視野才真正慢慢有所「展開」。但是專精一事物與專精一技能是有區別的,技能關懷的始終是技術自身,諸如效率、成本等等問題,都是技術問題。專精一事物是對最終絕對現實的關懷,因為,無論技術好壞、效率成本如何,最終的結果總是在現實層面上才發生影響,面對那絕對的現實便是專精一事物的開始。
反省的是,台灣的教育很少教人關懷那最終絕對現實的事物,這個現象是很奇怪、罕見的。人自出生起,理當對於真實事物始終抱有知的欲望。但自小學起,學習的成就便被束縛在於一技術的熟練程度裡,學習數學從不關懷現實中的矛盾、學習國文更不關懷人文深刻中的志向與嚮往。這樣的教育氛圍是導致最後的大學教育中,人以為只有如資訊電機或是英文(作為語言技術)法商等這些應用科系,才有創造價值的可能。而以中文、數學、哲學這些科系為業的學生,因此往往被質疑他們的未來出路。其實非是沒有出路,而是台灣的教育早失去了那對最終現實事物的關懷。
教育不應以為唯有應用型的知識才能夠從事創造。人類史上的重要發明與創造,都必先起源於文學。今日如此普遍的網路技術、超文字協定等等,看似非常的工科,卻都是文學家所提出的概念。若非先有概念,這些技術是無從開始的。而這種認知的錯誤,終究根源於「視野」狹隘的問題。
說最終事物的「最終」,並不是指如哲學或是抽象理論那樣的概念。烹飪面對的最終事物就是品嘗者感受那菜色的優良與否、而非是刀法、火工等技術;設計面對的最終事物就是使用者使用產品時的感受良好與否、而非美學、風格...等等,「最終」的意思是指那在追求過程中,決策取捨所不能放棄者。而「最終」更不應以為便是市場、生產。台灣的實業氛圍多視這兩者為最終絕對的現實面,卻不知道一公司盈虧關係到的,終究只有公司自己而已,甚至自己一人而已。以為公司營運與一國經濟相關,更只是視野狹隘時自我欺騙的謊言。若如無視生產最終面對的使用者、市場最終面對的消費者,那市場與生產至多只是一套抽像系統,無法面對事物的現實情況,更無從產生價值。
在台灣面對事物的視野還未到位之前,有許多必須戒慎思考的。而首先便是被欺騙的危險,而危險不在於金錢的損失,而是在人最終變得無所相信,封閉自己的情況下,便是只關注市場、生產這種無關最終價值的結果。而我所說的被欺騙更非指一般平民,而是指政治人物、實業老闆等,這些人物受到欺騙後的損失,往往轉嫁給平民承擔、形成剝削,上位先被剝削,再剝削下位者,這是最後造成國家社會分裂的原因。
面對事物的現實,才是「知」的開始,而透過知,人才有視野。視野一旦面對反省、一但展開,人才會知道如何取捨、如何溝通、如何保護自己免於強暴者的欺瞞。而更重要的,有了視野,人才知道何處能有價值,從此才能穩扎穩打地創造。
May 3, 2014
回也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自己雖然專注在人際關係的互動設計上,然而很遺憾地覺得問題根本終非互動的設計,而只是人而已。若能有互動設計,也只終於「禮」的問題上,甚至連情感都不與設計相關。
網路媒體的發達,彷彿訴說著一種現代生活的進步。確實,資訊的流通使我們便於找尋資料、學習知識,然而,同時也使無用的資訊充斥到身邊。我們總以為擁有更多資訊,人才能從而判斷是非,才能「獨立思考」。但其實,我們卻也見到資訊流通導致的意識對抗,只會是正反對立的型態,要論究原因,我認為其實是人作為一平凡的人,在面對大量資訊時,總是捨棄理解文字的對象、捨棄心中的疑問、捨棄作者的本意,而只好取文字表面意義、好取概念的歸類而已。看似人知道了更多,但是其實思考的極少,只「罔」而已。此時,人作為一個主體,其實心思只在安逸與困頓兩極之間徬徨,只是越來越難自主。對於自己的安逸恐慌於別人的攻擊,對於自己的困頓更恐慌於心中理之不得。在被激起情緒的束縛下,心永遠不再理性,言語也只成為重重牆籬。
能如顏回三月心不違仁,難不在一種忍受性,而是對道理的全然開朗明白,不改其樂。若非如此,則只能日月至焉。今日人早已不再只是網路上分享資訊,而是處處便要講道,而所講之道,既無真實的關懷,亦無切身的體驗,只能是利害得失下的便利權謀,或者炫耀聚黨的號召而已,如此,何能真正為道?何以己立立人?
網路媒體只重視流通量體的結果,便是使人不曾以心求交流,無禮橫行,雖看似開放流通,但其實早將人性屏棄於千里之外。
自己雖然專注在人際關係的互動設計上,然而很遺憾地覺得問題根本終非互動的設計,而只是人而已。若能有互動設計,也只終於「禮」的問題上,甚至連情感都不與設計相關。
網路媒體的發達,彷彿訴說著一種現代生活的進步。確實,資訊的流通使我們便於找尋資料、學習知識,然而,同時也使無用的資訊充斥到身邊。我們總以為擁有更多資訊,人才能從而判斷是非,才能「獨立思考」。但其實,我們卻也見到資訊流通導致的意識對抗,只會是正反對立的型態,要論究原因,我認為其實是人作為一平凡的人,在面對大量資訊時,總是捨棄理解文字的對象、捨棄心中的疑問、捨棄作者的本意,而只好取文字表面意義、好取概念的歸類而已。看似人知道了更多,但是其實思考的極少,只「罔」而已。此時,人作為一個主體,其實心思只在安逸與困頓兩極之間徬徨,只是越來越難自主。對於自己的安逸恐慌於別人的攻擊,對於自己的困頓更恐慌於心中理之不得。在被激起情緒的束縛下,心永遠不再理性,言語也只成為重重牆籬。
能如顏回三月心不違仁,難不在一種忍受性,而是對道理的全然開朗明白,不改其樂。若非如此,則只能日月至焉。今日人早已不再只是網路上分享資訊,而是處處便要講道,而所講之道,既無真實的關懷,亦無切身的體驗,只能是利害得失下的便利權謀,或者炫耀聚黨的號召而已,如此,何能真正為道?何以己立立人?
網路媒體只重視流通量體的結果,便是使人不曾以心求交流,無禮橫行,雖看似開放流通,但其實早將人性屏棄於千里之外。
Apr 30, 2014
地面
以往的墜落總無止境,失重的霎那間便回到了溫暖的床上,而今終於看到了地面。
我躺著,無法動彈,一動手足便劇痛無比。人說痛沒有記憶,但是會經由回憶重現。
早上一如往常在七樓陽台澆花,看著雜草侵蝕、蚜蟲猖獗,在街道轉角,老先生亦百年如一日地靜靜站著,胸口掛著基督救贖的板子。
我躺著,無法動彈,一動手足便劇痛無比。人說痛沒有記憶,但是會經由回憶重現。
早上一如往常在七樓陽台澆花,看著雜草侵蝕、蚜蟲猖獗,在街道轉角,老先生亦百年如一日地靜靜站著,胸口掛著基督救贖的板子。
Mar 24, 2014
Mar 14, 2014
科技"發展"的一個小現象
從D處借了互動手套的裝備,那是一個與電腦連線的手套,手套上有若干感應器,當手勢不同時,電腦便會讀出各個感應器的數值,而根據不同的數值,在電腦中可以重建人的手勢。整套裝備在大概八年多前購買的,要價四萬多台幣,包括一個互動手套與一軟體。像這一類實驗性的產品,與其說是產品,在該領域中比較願意稱它為"原型(prototype)"。原型本來只是開發過程當中的試作品,然而它被製造出來販售的目的,則是一種對潛在使用者的探索與功能整合的測試。
Feb 16, 2014
Jan 30, 2014
Jan 11, 2014
後現代 ─ 創作
我們很難用某種觀法去界定一個創作是否是「後現代」的。這並不是因為後現代的一種模糊、或是不可定義的原故。假如後現代存在,那它自然是可以定義、也必然是明確的。言後現代作品難以界定,是因為我們不知道人在此一時代中的作品究竟是「反對」於時代或者是「屬於」這個時代的否定性的原故。在上一個 (或者上上一個) 世代中的人,首次面對到現代性的衝擊,是以他們的作品中如帶有否定性,比如傳統反對現代化,那這一精神是明顯可見的。然而,因為生存的環境緣故,這一個世代的人的「原本」就已經是處於否定與肯定的交戰之中,是以他們的作品對於自身這樣的「原本」是無所謂對再肯定或否定的。
Jan 2, 2014
後現代
後現代作品所帶來的感傷,大概莫甚於知覺到今日人所生存的世界只不過是重複而累積的贅述 ─ 不再有熱情而只剩下喧鬧;不再有感動而只剩下刺激 ─ 於是藝術家的出路也只是挖掘藏於自身深處那曾經美好的回憶。雖然亦有美感,但其實很痛,是逝去單純的痛,甚至連此種痛都只是機械性的,而因此更加淒苦。
是以,若說後現代如果存在,則只應當成面對現代性的掙扎,而不是一種時代。絞盡腦汁地去窮盡它只是徒勞,只會挖掘出殘破的、不完整的痕跡。人終究還是要真實地面對現代性的殘酷,逃避它、以為人已經進入到另一個時代,只是矯情。
是以,若說後現代如果存在,則只應當成面對現代性的掙扎,而不是一種時代。絞盡腦汁地去窮盡它只是徒勞,只會挖掘出殘破的、不完整的痕跡。人終究還是要真實地面對現代性的殘酷,逃避它、以為人已經進入到另一個時代,只是矯情。
Subscribe to:
Posts (Atom)